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37个国家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
中国在2020年共发射多少次火箭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最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航天科技有多经验
近几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在北斗导航、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运载系统等诸多工程领域异军突起,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既反映出中国航天的实力,也标志着中国从世界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行列。
卫星导航系统方面,2020年6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升空。北斗系统,历时26年研发,经历了北斗一号、二号、三号三代系统,共计发射了59颗卫星,最终完成全部组网星座发射任务,正式建成。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37个国家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等诸多重要领域,代表了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探月工程方面,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我国已经取得连续执行5次探月任务、6次发射成功的佳绩,不仅次数多,而且成功率100%。2020年11月,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顺利完成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最后一步。这些成就奠定了本世纪前20年我国在无人月球探测领域的领先地位。
载人航天与空间站方面,中国天宫号空间站建设进入关键阶段。2011年至2016年间,中国通过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验证了空间站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从2020年始,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完成了飞船与核心舱的对接和在轨测试,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天舟货运飞船、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飞船任务相继成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时代即将来临。
火星与深空探测方面,2020年7月,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点火升空;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最大挑战在于火星“绕”(环绕)、“着”(降落软着陆)、“巡”(移动巡视)三大工程目标同时实施,以及对火星进行全方位研究,堪称近几十年来人类火星探测技术复杂度之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人类探测火星的新纪录。
运载系统方面,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了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34次发射。2015年9月,长征系列火箭中首枚小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首飞成功;2019年6月,长征十一号海射型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中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的序幕。此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成功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2020年12月,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增强了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的执行能力,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返回,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征五号发射时间地点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扩展资料
意义
1、长征五号作为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里程碑工程,是我国全新研制的一型大推力、高可靠、无毒无污染新一代运载火箭,也是我国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大、技术跨度最大的一型运载火箭,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长征五号首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使我国运载火箭的规模实现了从中型到大型的跨越,进入空间能力提升了两倍多。我国成为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世界主流火箭阵营的一员。
3、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带动了整个研制平台和产业链的更新,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了牵引和辐射作用,使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2020年5月5日什么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火箭如下:
2020年5月5日18时00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自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载荷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去年年底复飞成功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亚型。
简介:
火箭(rocket)是火箭发动机喷射工质(工作介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进的飞行器。它自身携带全部推进剂,不依赖外界工质产生推力,可以在稠密大气层内,也可以在稠密大气层外飞行,是实现航天飞行的运载工具。火箭按用途分为探空火箭和运载火箭。
被称为“胖五”,我国于近日首飞成功的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是哪个
被称为“胖五”,我国于近日首飞成功的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是哪个? A.长征五号B B.长征五号遥二 正确答案:A 5月5日晚18时,我国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进行了首飞任务,成功把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以及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地完成了既定发射任务。长五B被寄予厚望,未来中国航天的很多任务都要依赖于这款火箭。
长征五号火箭的信息有哪些
长征五号火箭,是我国首个研制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征五号),被航天人亲切地称作“大火箭”。他的具体信息有:长征五号高度约57米,有20层楼高,箭体直径达到5米,起飞质量870吨,是我国高度最高、体积最大的火箭。火箭上配备了3种全新大推力发动机,分别摘得我国“最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最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比冲性能最高的火箭发动机”3个桂冠。
长征五号火箭不仅个头大,力气也很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大功率氢氧发动机等系列关键核心技术,起飞推力突破千吨级,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25吨,比现役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运载能力提高了2.5倍以上,是国内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
“长征五号”的重大意义
长征五号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跨入世界大吨位火箭发射行列,将显著提升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推动航天发射综合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基石。长征五号是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里程碑工程,创新难点多、技术跨度大、复杂程度高,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
运载火箭技术水平不仅代表一个国家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也体现着其最终利用空间和发展空间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国家航天能力的基础。
近年来其他航天强国都在研制大型火箭甚至重型火箭,把发展先进的航天运载技术确立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而我国现役的长征系列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仅为5吨级,未来进一步开展深空探测必须发展大推力运载火箭,这是空间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9年我国航天发射了哪些任务
01|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02|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完成03|中国迈出行星探测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 04|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取得圆满成功05|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06|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定点,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首飞成功07|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返回08|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