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体育百科

赛德克巴莱是什么意思 赛德克巴莱讲述了什么内容?台湾电影 赛德克巴莱_关于电影《赛德克巴莱》的几点评析

时间:2024-03-23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体育百科 文档下载

鲁道精神以及灵魂的启蒙者,也可以说他是将民族精神和信仰传给下一代的老一辈代表。鲁道成年以后,他也会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为一代精神领袖。鲁道是全片的主角,他是英雄,连同他的死亡都有了神秘色彩。她们为了给男人们节省粮食,能让男人更好地战斗而纷纷选择自杀。是女人,成就了男人英勇的图腾。

赛德克巴莱是什么意思 赛德克巴莱讲述了什么内容

1、台湾原著居民的一种古老语言,意思是“ 真正的人”,含有一种民族的自豪与褒扬,是原著部落人民渴望用生命去换取的一种英勇无畏的称号与荣誉。 2、史诗英雄巨片《赛德克·巴莱》故事叙述在险恶的日据时代,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男人必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彩衣,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见证这三十年来的压迫统治,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因一场误会种下日警和赛德克族的紧张关系,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

台湾电影 赛德克巴莱_关于电影《赛德克巴莱》的几点评析

  人物篇  “哪里是你的猎场?”,在《赛德克?巴莱》里面,似乎每个部落里面的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猎场,为的是将来能够血祭祖灵,成功地在死后进入祖灵之家,才能称为“真正的人”。这就是他们的文化和图腾信仰,他们认为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不能失去的,为了这个信仰,他们可以付出一切。   片子里面,莫那?鲁道是影片的灵魂人物,以莫那?鲁道为核心的各个人物的刻画十分鲜明,在本文首先从男人、女人、孩子三个角度出发,来分析各个人物形象,进而整体上分析影片的内涵。   男人:   莫那?鲁道的父亲可以说是启迪莫那?鲁道精神以及灵魂的启蒙者,也可以说他是将民族精神和信仰传给下一代的老一辈代表。是他在莫那?鲁道小的时候教导他“好猎人要懂得时机”,是他告诉族人“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应该守护自己的猎场”。所以当莫那?鲁道成年以后,他也会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为一代精神领袖。   莫那?鲁道是部落的头目,他年轻的时候狂傲不羁,到了中年则沉稳而有谋略。作为头目,他想让自己的族人过得更好,他心中的信仰崇拜比他的下一辈人都要纯洁而强烈,可能是由于他年少时家园是完整的、没有受到日本人入侵的原因。于是在他见证了三十年来族人被日本人压迫统治之后,他决定反抗,他决定血祭祖灵,也是为了父亲那句遗言“千万不能让异族人进入到部落”。莫那?鲁道是全片的主角,他是英雄,连同他的死亡都有了神秘色彩。   达多和巴索是新一代年轻人的代表,因为他们年轻,他们有血性,他们受够了日本人的奴役,宁愿拼死一搏,或许反抗的当时只是为了泄恨,但随着抗争的进一步深入,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们也逐渐成长,也希望自己能血祭祖灵,死后成功地进入祖灵之家,成为真正的人。   花冈二郎、花冈一郎是我个人认为影片中导演刻画地最好的两个人物形象,原因在于在刻画莫那?鲁道和其他勇士的时候采用了更多的“英雄主义”色彩。而一郎、二郎这两个人物却更让人感到真实、震撼,能真正地打动人。所以当二郎知道他一向敬畏的莫那头目要带领族人反抗时,他就想试图阻止,终于他选择了帮助族人,这是一个不情愿的选择,但是他又不得不做。一郎和二郎同处纠结中,却有些许不同:一郎最后身穿和服、嘴里讲着日语、用日本武士剖腹自尽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而二郎则和其他赛德克?巴莱一样,用上吊的方式自尽,这恰恰表达出了一个矛盾和挣扎点,观众看了之后,心里对他们的感情态度也会十分为难,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理解和思考。   女人:   “真正的女人,是必须要善于编织红色战衣,当她到达彩虹桥的时候,她摊开她的手,手上是怎么也揉擦不去的茧,去吧,去吧,你是真正的女人!”可以说,在影片中关于女人的描述是很少的,这跟时下大多数电影都要有“英雄与美人”的潮流不太相符,但是本片却用女人自己的方式给大家以震撼,告诉大家她们也是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她们为了给男人们节省粮食,能让男人更好地战斗而纷纷选择自杀。是女人,成就了男人英勇的图腾。   孩子:   巴万这个孩子角色的设置是片中的亮点,也是片中最打动我的一个角色,孩子本该是天真无邪地玩耍的一代人,而他们却要忍受着被日本人欺负、瞧不起的境遇,因此可能他们成熟地比较早。他们最不擅长掩饰自己的感情和好恶,当他带领赛德克孩子杀日本女人和孩子时,已经真切地表现出他对日本人的痛恨。也只有孩子才能在持续几天作战之告诉莫那头目“他真的累了”、“他想好好睡个觉”,天真的孩子以为等待到“决战”的日子就能胜利,就能过回以前的生活,孩子终究是孩子,他有示弱的权利。片子到这里让人心生怜爱,希望这些孩子能够活下去。   综合篇:   《赛德克?巴莱》综合起来是讲述了一个关于民族信仰和文化的片子。通过以上的人物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孩子,他们都是活在信仰中的,是信仰(图腾)使一个民族得以生存(与自然抗争、与日本人对抗)。因而对赛德克?巴莱而言,死亡是正常规律的一部份,他们并不会避讳死亡,片中所有赛德克人都从容赴死,不光是勇敢而已,他们将死亡当成必然的另一个起点,是迈向彩虹桥的起点,所以能不能在死后得到祖灵认证,进入祖灵之家,成为善灵庇佑尚在人世的族人,才是重点。   《赛德克?巴莱》从个人的角度去着眼,不在高呼打倒侵略者,而是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去考虑,它又很重的人文体色。抛却制度的束缚,艺术家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1]   导演在最后借日本人之口,夸奖了赛德克?巴莱的精神,这样似乎更有说服力吧,连敌人都能抛弃对他们的偏见赞扬他们民族性里优秀的一面,说明这种信仰是真的值得敬佩的。   艺术手法篇:   1、 叙事角度:从《赛德克?巴莱》的叙事角度来讲,导演并未刻意神圣化或妖魔化任何一方,影片基本摆脱了中国人一直以来对日本人的极端偏见以及一味的贬损,绝对不是关于以日本侵华战争作为背景的“抗战片”。同时,片子全面展示了当时赛德克族人的生活面貌及图腾崇拜心理,但却没有逃脱对“英雄主义”人物的塑造,但也是这一点让影片有了好莱坞大片的风采。   2、声音的运用:本片中声音效果的应用是最大的特色。其中,主题音乐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声音贯穿着全片,空灵而悠长,涤荡着观众的心灵,很好地渲染了全片一种悲情的气氛。另外就是本土族人唱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赛德克人的信仰、价值观都是通过这些歌曲中的歌词来展现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老妪唱着的那首民族歌曲,让人听了心里极其不舒服,但歌词对我们理解赛德克人的行为是很重要的。还有一种就是节奏气氛音乐:比如族人与日本人拼杀时有张力的配音,有种紧迫感并创造和控制了节奏,也有利于处理不同时空的转换,让观众跟随角色进入不同的时空。   3、极具张力的镜头感:“特写”是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景别[2]在影视中,特写应该是最能打动人的镜头了,通过特写,我们能看到莫那?鲁道黝黑的脸上那条深深的疤痕,以及那条疤痕带来的沧桑感,我们也能看到巴万一脸稚气地守在莫那头目身边的那种天真和倔强,更能体会到达多自尽之前跟妹妹说话时候脸上透露出来的不甘与不舍。对环境描写中,大全景的运用也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了赛德克人居住的原始森林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所以片子的镜头感就特别有张力,能刺激观众让其不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疲劳。   整体来讲,我认为《赛德克?巴莱》这部片子给人的感觉是震撼的,通俗点说,很好看。不管是从描述土著居民原始生活的角度,还是升华到灵魂层面的东西,都打动了我。   参考文献   [1]永不消逝的《赛德克?巴莱》. .php uid=379270&do=blog&id=1807042   [2] 吴文熠.生命之美在于平等、短暂却又无限——从特写镜头浅析《可可西里》[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8:156.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赛德克巴莱有第二部吗

有。《赛德克·巴莱》是《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所执导的影片,电影在中国台湾上映,根据查询影片信息显示,有第二部,为《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

为何只有泰雅刀成为“赛德克巴莱的利刃”

高山族的山刀有十多种为何只有泰雅刀成为“赛德克巴莱的利刃”

前两年,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风靡一时,成为人们口中常聊的话题。雾社起义、莫那鲁道等等原先有些陌生的词汇,现在已经基本上人人皆知。可以说,英雄和他们的事迹得到了应有的传扬。而前后反差最大的,莫过于电影中着重表现的一种武器—— 台湾高山族山刀。 大陆有时候也被称之为番刀、铜门刀。不过番刀的称呼有歧视的意味,铜门刀则有些莫名其妙。

台湾习惯称之为山刀,笔者认为这个称呼更加贴切。

在此之前,人们几乎遗忘了宝岛台湾还有如此一种利刃。但是电影上映之后,这款刀已经名列最出名的少数民族利刃之一。不过,高山族山刀的历史并不长,而且其发展历史与汉族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在明朝之前,高山族同胞并没有掌握冶铁技术,文明水平与美洲丛林里的土著人差不多,依然处于石器时代。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高山族才从汉族这里接触到鸟枪、冶铁等先进技术,并且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兵器文化。

▲鸟枪是明代对火绳枪的称呼,也是高山族的重要狩猎武器,这一点电影也有所表现不过高山族这个概念,其实是对台湾山区一系列族群的统称,细分的话有十多个族群。每个族群的山刀形制都有所不同,细分的话,高山族山刀大致有十种刀型:

▲高山族山刀的十种刀型这些刀相互之间造型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是直刃,有的是弯刀,有的刀柄平直,有的刀柄弯曲,有的刀柄为木制,还有的刀柄就是和刀身一体打造的铁管塞木头……而且,就算是同一个民族的刀型,不同部落不同匠人生产的,也会有些许不同。但不管造型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极具特色的一面式刀鞘。

其用平常的观点看,高山族山刀的刀鞘似乎只有一半。主体部分就一整块木板,中间挖一个刚好把刀嵌进去的槽,另一边用铁丝或者皮革捆扎几圈,防止刀掉出来。

▲影片中的山刀这种刀鞘非常简陋,一方面固然是因为高山族人的文明水平相对落后,无法批量制作更加精致的木鞘。另一方面,台湾山地气候潮湿凉爽,铁器极易生锈,高山族既没有优良的铁器制造工艺,又缺乏防锈措施,如果采用全包裹式的刀鞘,刀闷在其中不仅容易生锈,而且锈蚀之后难以拔刀。

相比之下,这种镶嵌式暴露的刀鞘,更适合他们的环境。云南某些地区的环境与台湾森林类似,这里居住的彝族、藏族也使用一面式刀鞘。

▲一面式刀鞘的藏刀另外,这些刀虽然造型各异,在不同族群的高山族人手里个个都是丛林里的“万金油”。在山高林密的丛林里,这些刀是开山利器,可以披荆斩棘;在获得猎物之后,这些刀又变成了宰牲刀,可以屠宰割肉;到了争夺猎场的战场,这些刀又称为斩首利器,用来获取敌人的头颅。

▲斩首利器也正因为台湾高山族山刀的种类繁多,故而《赛德克巴莱》导演组在选用刀具的时候犯了难。最后他们敲定的道具很显然是参考泰雅族山刀的造型设计的。

电影表现的族群是泰雅人的近亲赛德克人,赛德克人的刀和泰雅人的刀还是有些许不同的。赛德克人的刀型更接近太鲁阁刀,刀身较短,刀鞘多出部分向下弯曲以维持佩戴时的重心。

▲太鲁阁族山刀,赛德克人的山刀与之类似但是从电影效果的角度看,这个决定是非常明智的。赛德克人和泰雅人原本就是近亲,文化和语言都较为类似。而且相比较其他刃长只有一尺上下的山刀,泰雅族刀的刃长可以达到半米以上,而且刀身弯曲度大,曲线优美,明显更适合作战。而且,泰雅族刀的刀背厚度达到了0.6厘米,是所有山刀中最厚实的。

▲影片中,莫那鲁道用刀插入刀缝让自己不被溪水冲走,还真不是夸张这些设计赋予了泰雅族山刀极强的劈砍和切割能力。而且,其刀刃和刀柄之间明显存在一个拐点,刀柄向下弯曲。这种设计的作用是方便用刀尖刺,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劈砍的力度。泰雅族山刀和所有的山刀一样,都没有护手,但是其刀刃宽大,刀柄略细,刀刃底部正好可以起到护手的作用,用来刺击未尝不可。

▲因为刀柄向下弯曲,伸直手臂刀尖便自然向前 一些高山族耳口相传的记录显示,泰雅人的刀在高山族内享有很高的名声,被认为是最好的战刀。同时,泰雅人还培养了一群最擅长使刀的猎人。泰雅人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要开始佩刀出行,只要出门在外,就一定佩戴着山刀,一直到死。等再大一点,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要带刀“出草”。

“出草”有两种意思,一个是捕猎鹿,毕竟鹿是丛林里最鲜美多肉的食材,所以在电影里,年轻的莫那鲁道一直想捕猎一支眼下有白色斑点的鹿。另一个意思是猎取敌对部落的人头,再将人头去皮肉,放在专门的架上保存起来。电影里日本人占领部落后,让他们交出一个个骷髅头,这些骷髅头便是他们“出草”获得的。

▲猎头既然“出草”的目的是获取头颅,那么刀的作用不言而喻。即使杀人可以用弓箭枪矛,但是这些玩意没法弄下人头啊。而在部落战争中,泰雅人尤其擅长以刀作战,他们时常一刀便可以将人轻松斩首,即使砍中坚硬的颈骨,也能一刀切断。

还有一个细节电影表现的很好,那就是像莫那鲁道这些人的佩刀,刀鞘上有长毛作为装饰。这些毛其实是战利品,是敌对部落人首级上取下的头发,刀上的头发越多,说明这个人战功越大。

到了抗日的时候,族群里的毛头小子大多没有经历过战争,他们的刀上就没有头发装饰。

▲年轻的莫那鲁道刀鞘上已经有一排头发了

▲抗日时的青年,刀上没有头发

老照片里的泰雅族武士尽管他们的刀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精致,甚至可以说有些原始。但正如影片台词所说的那样:如果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的话,那么我就让你们见识一下野蛮的骄傲。这个骄傲,大概就是指一刀在手的豪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