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琉斯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描绘特洛伊战争第十年参战的半神英雄。是在海伦被夺走之后,里面并没有海伦。哭子痛心,于事无补。他对老人也有同情之心,允诺白发苍苍的特洛亚老王归还赫克托耳尸体的请求。他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拴上战车绕城三圈。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发生的特洛伊战争,是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因此,英雄们的个性往往是静止的、不变的。战争虽然进行了九年多,但双方依然相持不下。
《伊利亚特》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一个核心人物是
《伊利亚特》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一个核心人物是阿基琉斯。阿基琉斯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描绘特洛伊战争第十年参战的半神英雄。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和英雄珀琉斯(Peleus)之子。
《伊利亚特》取材于( )他的主要人物是( )
《伊利亚特》取材于(特洛伊战争)他的主要人物是(阿基里斯)《伊利亚特》是荷马史诗其中一部,主要描写希腊联军出征特洛伊,并用木马计取得胜利,主要表现战神阿基里斯的个人英雄主义。是在海伦被夺走之后,里面并没有海伦。
《伊利亚特》之阿基琉斯形象(五)
11.老人一番诉说,在阿基琉斯心里催发了哭念父亲的激情。他握着老人的手,轻轻地把他推开;如烟的记忆,笼罩在他俩的心头。老人蟋缩在裴琉斯之子的脚边,哭悼着杀人的赫克托耳,而阿基琉斯则时而哭念他的父亲,时而悲悼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悲戚的哭声在营棚里回转。当卓越的阿基琉斯流够了辛酸的眼泪,恸哭的激情随之离开了肉体和心灵,他从座椅上起身,握着老人的手,把他扶站起来,看着他灰白的须发,心中泛起了怜悯之情。送出长了翅膀的话语,开口说道:"唉,不幸的老人,你的心灵承受了多少痛苦和悲难!你怎会有如此的胆量,独身来到阿开亚人的船边,面视我的目光——我曾杀死你的儿子,这么多勇敢的儿郎?你的心就像铁块一般。来吧,坐息这张靠椅;尽管痛苦,让我们,是的,让你我把悲愁埋在心底,如此悲恸哭悼,不会有半点收益。这便是神的编工,生活的网线,替不幸的凡人;我等一生坎坷多难,而神们自己则杏无忧愁。有两只瓮罐,停放在宙斯宫居的地面,盛着不同的礼物,一只装着福佑,另一只填满苦难。倘若喜好炸雷的宙斯混合这两瓮礼物,把它交给一个凡人,那么,此人既有不幸的时刻,也会有时来运转的良辰。然而,当宙斯交送凡人的东西全部取自装着苦难的瓮罐,那么,此人就会离乡背井,忍受辘辘饥肠的驱策,踏着闪亮的泥地,浪迹四方,受到神和人的鄙弃。掺和的命运也降临在裴琉斯的头顶。神祗给了他一堆堆闪光的礼物,始于他出身的时候,使他超越众生,以他的财富,他的所有,统治墨耳弥冬兵民。此外,尽管身为凡人,神们却给了他一位长生不老的女仙,做他的妻伴。然而,即便在他头上,神明也堆起了苦难。他没有生下一整代强健的王子,在他的宫居里,只有一个注定会盛年夭折的孩儿——我不能照顾他,在他的暮年,因我坐在特洛伊城下,远离故土,给你和你的孩子们带来愁难。你也一样,老人家;我们听说,你也有过兴盛的时候,你的疆土面向大海,远至莱斯波斯,马卡耳的国度,东抵弗鲁吉亚内陆,北达宽阔的赫勒斯庞特水域——人们说,老人家,在这辽阔的地域内,比财富,论儿子,你是首屈一指的权贵。以后,上天的神祗给你来这场灾难,城外进行着古无止境的战斗,人死人亡。你必须忍受这一切;不要哭哭啼啼,没完没了。哭子痛心,于事无补。"(第二十四卷)阿基琉斯虽然暴躁凶狠,狂蛮得近乎没有人性,是一个神化了的英雄,但他的另一面同样也是人,流淌着人性的血液,同样深情地爱他的情人,爱他的战友,当特洛伊王者普里阿摩斯哭诉着祈求他归还赫克托耳的尸体时,阿基琉斯内心亦引起了共鸣,铁汉的柔弱之情此时亦显露无遗,“心里催发了哭念父亲的激情”想起了帕特罗克洛斯,想起了同为白发人的父亲,阿基琉斯和普里阿摩斯一样辛酸,恸哭。人性都有真情的一面,真情是无罪的,也许唯一有罪的只是战争,战争下牺牲的其实不只是战败的一方,此时胜利者阿基琉斯想起苦难,想起亲情,也禁不住潸然泪下,老国王的真情诉求令他心生同情怜悯之心,他劝慰老国王,并让其带回尸体进行厚葬。这一大段正写出了阿基琉斯这一有血有肉的形象,一个同样有爱心、有善心、有真情的英雄形象。整个史诗也就在赫克托耳的葬礼礼乐声中结束,推向了一个高潮,英雄的形象在高潮中更加清晰、丰满、高大。总之,可以这样评价《伊利亚特》中的阿基琉斯形象:阿基琉斯,古希腊文学英雄史诗中光芒四射的典型英雄形象,他是男性美的象征,有超乎凡人的力量和勇气;用现代文学的用语来说,他是一个杰出的硬汉形象,是力量的象征,不乏热情,但温情不足,虽然细微处他也有着铁汉的柔情和宁静;同时他也是古希腊人民英雄主义思想和英雄崇拜的集中体现,他象征着对征服大自然和对胜利喜悦的渴望。具体到史诗当中来说:阿基琉斯英勇善战,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他珍爱友谊,一听到好友阵亡的噩耗,悲痛欲绝,愤而奔向战场为友复仇。他对老人也有同情之心,允诺白发苍苍的特洛亚老王归还赫克托耳尸体的请求。可是他又傲慢任性,为了一个女俘而和统帅闹翻,退出战斗,造成联军的惨败。他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拴上战车绕城三圈。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烁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的光华。这便是荷马的勇士们的人生,凡人试图冲破而又无法冲破自身的局限的悲壮。很明显,这是人生的悲剧,也是人生的自豪。荷马和他的《伊利亚特》是最早让我们看到人生的悲苦,人生的英烈,人生的渺小和伟大的作家和作品。虽然根据故事和传说阿基琉斯最后亦战死疆场,但《伊利亚特》的阿基琉斯这一英雄形象在荷马的高超诗歌艺术作用和映衬下在文学长河中成为经典,在人们的脑海中成为永恒! (完)
《伊利亚特》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
同时《伊利亚特》的许多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如阿伽门农野心勃勃,阿喀琉斯固执、粗暴、自私,等等。但是,所有这些人物的不同性格,又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氏族社会末期的尚武精神和骁勇气概。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发生的特洛伊战争,是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伊利亚特》中,无论是阿卡亚人或特洛伊人,他们勇敢作战,都被看作是光荣而豪迈的事业。因此,英雄们的个性往往是静止的、不变的。史诗既歌颂阿卡亚人,也歌颂特洛伊人,歌颂氏族社会末期的英雄主义,这就是《伊利亚特》的基本格调。
求!!荷马《伊利亚特》第二十二卷人物和身份地位
伊利亚特第22卷主要描写特洛伊战争中最著名的两个英雄也是两军主将:希腊联军主将,半神英雄阿喀琉斯(也叫阿基里斯)和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的决战,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决战的情形和诸多细节,表现出了阿喀琉斯的勇敢无畏和赫克托耳的怯懦惧敌。
哪里有伊利亚特的所有人物关系表
特洛伊一方
国王,普里阿摩斯,后妻,赫卡柏。
王子:大王子,赫克托耳,二王子,帕里斯等。
公主:卡珊德拉,波吕克塞娜等。
帕里斯之妻:海伦(原为墨涅拉俄斯之妻)。
英雄:赫克托耳,伊福玻斯。
他们一方的神祗:阿瑞斯,阿波罗,阿佛洛狄忒。
希腊一方
国王:阿伽门农(阿特柔斯之子)其弟,墨涅拉俄斯(原海伦之夫)。
最伟大的英雄:,阿喀琉斯(海洋女神忒提斯与人间英雄珀琉斯之子,特洛伊战争中唯一半人半神的英雄)
勃里撒厄斯: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女儿,美貌出众,起初是阿喀琉斯的女仆,后被阿伽门农抢去,阿喀琉斯因此与其反目,拒绝参战。
英雄:阿喀琉斯,奥德修斯,两个埃阿斯,菲克罗忒忒斯,俄涅普托勒摩斯(阿喀琉斯之子)。
他们一方的神祗:赫拉,雅典娜,赫尔墨斯,波塞冬,赫淮斯托斯。
扩展资料:
写作内容
《伊利亚特》主要写战争,重点描写特洛亚战争第十年中51天内发生的故事。史诗开头就点出“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战争虽然进行了九年多,但双方依然相持不下。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将领阿基琉斯因为一个女俘起了纷争,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场。
他的退出导致希腊方面连连失败,情况危急。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穿上阿基琉斯的盔甲冲上战场,挽救了希腊军队,但被特洛亚统帅赫克托尔杀死。
阿基琉斯再次愤怒,重返战场为好友报仇,最终杀死了赫克托尔。赫克托尔的父亲、特洛亚老国王普里阿摩斯找到阿基琉斯,希望他归还儿子的尸体。阿基琉斯被打动了,将尸体交还老国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刀枪不入的神话人物是谁
《伊利亚特》刀枪不入的神话人物是阿喀琉斯。
在阿喀琉斯出生后,母亲忒提斯从命运女神处得知他将会战死,于是用天火烧去阿喀琉斯凡人部分的躯体并用神膏恢复,在即将完成时被父亲珀琉斯发现而中断。所以阿喀琉斯除了脚踵的致命死穴,全身刀枪不入,诸神难侵。
阿喀琉斯的特点:
在史诗中,阿喀琉斯是一位大英雄,和其他的古希腊英雄一样,他具有半人半神的特点。由于当时的社会科技和文化还不是很发达,所以人们对一些当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掺杂进神祇的因素。在普通人当中若出现很多方面过人之处的人,当时的人们一般认为是神祇的后代,即英雄。
所以,首先在鉴赏荷马史诗的人物方面,我们就不能将里面的人物同当今我们所看到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甚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化的巨人相并,而应该更侧重于当时的文化来分析当时的人物。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最终以哪位人物的死亡作为全篇的结尾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最终以哪位人物的死亡作为全篇的结尾? 正确答案:赫克托尔 赫克托耳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参加特洛伊战争的一个凡人英雄。特洛伊第一勇士,特洛伊战争中特洛伊方的统帅。最后和希腊联军第一勇士阿喀琉斯决斗,因众神的裁决和宿命死在对方手里。
阿喀琉斯的人物评价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的形象由《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组成的荷马史诗是现存的最古的希腊文学作品,标志着希腊文学的辉煌的开端,它如实地反映了远古希腊社会发展的某些形态,艺术的再现了当时的文化。《伊利亚特》所记叙的主要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其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有阿喀琉斯、奥德修斯、赫克托耳、埃阿斯、阿伽门农、墨涅拉俄斯、菲罗克忒忒斯等,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是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形象。从阿喀琉斯的出身来看,在史诗中,阿喀琉斯是一位大英雄,和其他的古希腊英雄一样,他具有半人半神的特点。由于当时的社会科技和文化还不是很发达,所以人们对一些当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参杂进神祇的因素,在普通人当中若出现很多方面过人之处的人,当时的人们一般认为是神祇的后代,即英雄。所以,首先在鉴赏荷马史诗的人物方面,我们就不能将里面的人物同当今我们所看到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甚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化的巨人相并,而应该更侧重于当时的文化来分析当时的人物。阿喀琉斯是《伊利亚特》的中心人物之一,希腊联军中最强大的英雄。他是一个英勇善战、重视友情的人。首先,他在战场上几乎是百战百胜,杀死过无数的特洛伊英雄,从特洛伊人在没有他参战的希腊联军和有他参战的希腊联军时的不同反应的对比,就可以看出他的英勇善战,比如身着黄金战甲的阿喀琉斯帕特洛克罗斯出击时,特洛伊人从远处看到他,以为是阿喀琉斯来了,立即吓破了胆,阵脚大乱,光是自相踩踏致死的人无数,在阿喀琉斯罢战期间,特洛伊人在他们几次进攻中还取得过上风,都攻到希腊的战船上来了,若不是埃阿斯带领希腊英雄顽强抵抗,希腊人的战船可能已经被赫克托耳烧毁,后来,阿喀琉斯重新武装上战场,希腊人又占了上风,特洛伊第一英雄赫克托耳被阿喀琉斯杀死,特洛伊人元气大伤。其次,阿喀琉斯忠于自己的朋友,当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耳杀死时,他真心实意的痛惜帕特洛克罗斯的牺牲,决心为他复仇,于是他满怀怒火地重新武装上战场,杀死了赫克托耳,并将他的尸体捆绑在战车上驱车游行,虽然这是阿喀琉斯凶残的体现,但这也是他忠于朋友的体现。因此,阿喀琉斯是一个英勇善战、忠于朋友的人。阿喀琉斯也有他的弱点存在,比如当大统帅阿伽门农侵犯了阿喀琉斯的战利品时,阿喀琉斯公开斥责他的损人利己,并拒绝战斗,他斥责阿伽门农的私心是正确的,但是消极应战却给希腊军队带来了巨大损失;他杀死赫克托耳后将他的双脚钉在战车上驱车游行,体现出他对杀死自己挚友的仇人之愤恨,手段是何其的残酷,这正符合当时正在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的特点;后来他再次进攻特洛伊城,不顾太阳神阿波罗的劝阻,带着满腔怒火攻进特洛伊城,最终被帕里斯暗箭射死。由以上三例可以看出,阿喀琉斯是也是一个残酷、霸道和固执的人。同时,从一些细节也不难发现,阿喀琉斯也是一个具有善良的同情心,且热爱生活的人。比如当普里阿摩斯向阿喀琉斯赎回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时,他答应了对方的请求,再比如当阿伽门农夸口自己的箭术得罪了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致使阿耳忒弥斯逼迫阿伽门农将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献祭给她,否则就不让希腊的舰队前进时,阿喀琉斯也冒着被众将的斥责,前来搭救伊菲革涅亚;特洛伊战争结束以后,在大海上漂流多年的伊塔刻国王奥德修斯来到阴间寻找底比斯城的预言家提瑞西阿斯的灵魂询问他自己将来的命运时,巧遇阿喀琉斯的灵魂,他告诉阿喀琉斯的灵魂阿喀琉斯生前像神祇一般受人尊重,死后也一定是个伟大的阴魂,过得幸福的时候,阿喀琉斯却对奥德修斯说:“我宁愿在人间当奴隶,也不愿意在阴间当君王。”表明了自己热爱人间的生活态度。由以上三例观之,阿喀琉斯是一个具有善良的同情心,且热爱生活的人。总之,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当中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是鲜明多面的,他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氏族社会英雄人物的特征。阿喀琉斯是《伊利昂纪》在特洛伊战争中着力描写的英雄之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一种文化的土壤下往往会诞生出一种特定的英雄形象,不同的英雄又各自的表现。为此,我将其与其他的一些其他国家时期的英雄的形象做了比较,发现他们之间有许多时代文化的差异,颇为有趣。阿喀琉斯是珀琉斯之子,骁勇善战,在特洛伊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杀死赫克托耳之后拖尸以报充分表现出性格的残忍。可是人性的复杂性又使他还是具有恻隐之心,于是又应赫克托耳的父亲哀求归还其子的尸体。于是,一个性情复杂而深刻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赫克托耳是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战争中的最大对手,双方均为一介匹夫,好勇斗狠。尤其是赫克托耳,明知城不可失守还依然还要出城与阿喀琉斯拼杀,除去他性格中的鲁莽和英雄主义成份之外,决定因素应该还是时代的背景。此时的战争目的就是为了掠夺,已经被看作是一种正常的行为,“甚至是分工”(恩格斯语)。在这样的大环境得条件下,这种“战争光荣”的思想自然深入人心。事实也是如此,很多荣誉都依据战场上的表现而决定分配。从文章也不难看出作者对此的歌颂:“双方的将领都是最伟大,最最光荣的,阿喀琉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赫克托耳为守护特洛伊城而战……”由此,也无怪乎其出战的坚决了。当然不得不承认此时的客观实际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赫克托耳出战的必要性,因为武器和装备的简陋就使战争的胜败在相当的程度上为这些“匹夫”所掌握。而《尼伯龙根之歌》中的齐格飞倒是与阿喀琉斯颇为相似:都是部落王者、都几乎刀枪不入英勇善战、都最终被暗算于“阿喀琉斯之踵”……这些经历使他们身上带有了了许多共同点,但是齐格里夫特毕竟是中世纪德意志的神话英雄,更多的带有了当时的时代色彩。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许多封建时代的政治纷争、等级观念、忠君思想……这些无不给他深深的打下了封建时代的烙印。反而言之,阿喀琉斯由于处在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期,更多的必须服从于当时的时代舆论,接受当时的道德规范,以氏族和部落的利益为高。所以当希腊联军频频失利之际,他又不得不继续为节节败退的希腊军队出战。所以即使是战无不胜的英雄也必须服从于他自身所在的时代。古往今来,概莫能外。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腊最著名强大的英雄,也是体育和商业的保护神,是由人而神,而阿喀琉斯则是由神而人。如果单以“血统”论,后者似乎更为“高贵”,但我们在古希腊的神话里面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些半人半神在他们作为“人”的时候的强大力量。如赫拉克勒斯的12件大事便是在尚未升天的时候所完成。阿喀琉斯更不必言,始终作为一个部落王者、希腊联军的将领在战场上拼杀。由此不难看出虽然古希腊人对神相当认同,但并不盲目崇拜,已经是人神并重,依然是以人为本位的文化精神,同时意识到人自身的能力,在人神发生冲突时人也有反抗的能力甚至如赫拉克勒斯就曾以人的身份将天后赫拉打的落荒而逃。这就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人的肯定,对现实的追求。也使他们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信。一个英雄形象的诞生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文化之中,无论他是传说中的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他们,都不可避免的为时代精神所涂抹。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出于种种考虑对他们进行了修改,从而既丰富了形象也使他们变得更为复杂。阿喀琉斯的典型意义也许就在于此。我想,读过荷马史诗的人,对于《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这个人物,一定会留有很深的印象吧?阿喀琉斯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他年轻、英俊、勇敢、威猛,他力大无穷,所向无敌……但这些只是作为阿喀琉斯行为的一个方面来写的,史诗还写出了另一个方面,即阿喀琉斯与平常人相同的气质和感情这一方面。史诗通过了一系列的情节与细节,把这一英雄人物性格的许多方面都揭示了出来。阿喀琉斯爱他的母亲特提斯;他跟随阿伽门农东征洛亚途中,因为自己的战利品女奴布里塞伊斯被阿伽门农夺去,他和阿伽门农争吵,感到自己的荣誉受到损害,便退居到自己的帐篷里,长期不参加战斗;他和帕特洛克罗斯、安惕洛库斯是最亲密的朋友,当帕特洛克罗斯被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杀死后,阿喀琉斯极其悲痛,发誓要替挚友报仇,才决定出来参战;他对他的忠实的老仆人福尼克斯充分信任,让他睡在自己的脚边;在帕特洛克罗斯的丧礼中,他对军中的老人涅斯托表示最崇高的敬礼。在作战当中,他容易发火,动不动就暴跳如雷,他复仇心强,对于敌人表现的十分凶狠,例如他在杀死赫克托之后,把赫克托耳的尸体绑在他的战车后面,绕着特洛伊城拖了三个圈子。然而,当特洛伊的老国王普里阿摩斯来到希腊军营,见到了阿喀琉斯,请求把他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交还给他,这时候,威猛、暴戾的阿喀琉斯的心肠却软了下来,他暗地里想自己年迈的父亲,把手伸出来给哭泣着的老普莱亚姆去握……你看,产生于史诗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竟是这样一个性格复杂、感情丰富的英雄。他有对母亲的热爱,对老人的敬爱,对朋友的挚爱,对弱者的怜爱;他有对强者的抗争,对敌人的残忍……试想,如果按照“四人帮”的“三突出”的理论,这个神界的阿喀琉斯,无疑地会被更加“神化”起来。可是,荷马所塑造的英雄阿喀琉斯,却具有人的多方面性格与极丰富的感情,从这一点上说,不仅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无法与阿喀琉斯相比拟,就是许多塑造的不很成功的英雄形象,较之荷马笔下的英雄人物也是颇为逊色的。当然,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与我们今天的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是无法相比拟的,因为时代不同了,他们不但有着时代特点的不同,而且存在着阶级本质的不同。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的性格的多重性和感情的丰富性,要受到阶级性的制约,无论是性格的多重性,还是感情的丰富性,都有着鲜明的无产阶级性。但是,要使我们今天的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荷马的史诗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我们在塑造英雄人物的问题上应从荷马史诗那里学习与借鉴什么呢?我以为有以下三点:一、写人;二、写英雄人物性格的多方面性;三、写英雄人物情感的丰富性。阿喀琉斯的悲痛安提罗科斯发现阿喀琉斯沉思般地坐在战船前。他正在思考一种天命,他还不知道这种天命就要实现。当他看到希腊人从远处奔来时,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亚各斯人惊慌地朝战船逃来?我的母亲曾经预言过,在我活着的时候,密尔弥冬人中最勇敢的英雄必将死在特洛伊人的手里,莫非这则预言应验了?”这时,安提罗科斯带着噩耗,泪流满面地朝他走来,老远就朝他大声叫道:“唉,我们的帕特洛克罗斯已经阵亡。赫克托耳剥去了他的铠甲,现在双方正在争夺他那赤裸的尸体。”阿喀琉斯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眼前突然发黑。他用双手捧起了泥土,撒在自己头上、脸上和衣服上,然后又扑在地上痛哭,扯着自己的头发。阿喀琉斯和帕特洛克罗斯作为战利品掠来的女奴们听到响声,也从里面跑出来。她们看到主人躺在地上,便围了过来。当她们听说了所发生的事情时,都捶着胸脯大声号哭。安提罗科斯抓住阿喀琉斯的双手,他担心阿喀琉斯会突然拔出剑来寻短见。阿喀琉斯悲痛地放声大哭,连在大海深处坐在年迈的外祖父涅柔斯身边的母亲也听到他的哀泣声,并且情不自禁地啜泣起来。涅柔斯的其他的儿女们听到她的哭声,也悄悄进入她的银色洞府,捶打着胸脯,和她一起悲泣。“天哪,”忒提斯对身旁的姐妹们说,“我生了这么一个高贵、勇敢、英俊的儿子,但他永远也不能回到父亲珀琉斯的宫殿来了!他遭到了无数的不幸,而我对他却爱莫能助!现在我一定要去看看我的爱子,我要听听他遇到了什么样的伤心事。他不是还好好地坐在战船旁观看作战吗?”女神带着姐妹,分开波涛,来到曲折的海岸上,朝正在哭泣的阿喀琉斯走去。“孩子,你为什么痛哭呢?”母亲大声问他,“你有什么痛苦呢?快告诉我,一点也别隐瞒!你一切不是都中意吗?希腊人不是拥进了你的战船,请求得到你的帮助吗?”阿喀琉斯叹息着说:“母亲,这一切对我还有什么用呢?我的亲密战友帕特洛克罗斯被敌人杀死了。赫克托耳还剥下他身上的铠甲。那是我的铠甲,是诸神在你结婚时送给珀琉斯的礼物。唉,要是珀琉斯取了一个人间的女子就好了,那你就不会为自己的儿子无穷无尽地悲痛了!我再也不能回到我的家乡去了。如果我不能用长矛将赫克托耳杀死,为帕特洛克罗斯报仇,那么我的心就永远不能安宁,我的良心就不容许我活在人间!”忒提斯听了他的话,含着泪水回答说:“我的儿子,赶快丢开这种想法,因为命运之神规定在赫克托耳死后你的末日也到了。”阿喀琉斯愤怒地叫起来:“如果命运之神不让我保护我死去的朋友,那么我宁愿马上去死。他远离故乡,没有得到我的援救,因此被杀害了。现在我这短暂的生命对希腊人有什么用处呢?我没有能够使帕特洛克罗斯和无数的朋友免遭不幸。现在我豁出去了,我要立即去和杀害我朋友的凶手拼命。特洛伊人必须明白,我已经休息得够久了!亲爱的母亲,请别阻拦我去作战!”“你说得有道理,我的孩子,”忒提斯回答说,“明天早晨日出时分,我将给你送来赫淮斯托斯亲手锻造的新武器和新铠甲。你得记住,在我回来以前,你千万不要去作战。”女神说完,招呼她的姐妹们一起沉入海底,而她自己则飞到奥林匹斯圣山,寻找神祇的铁匠赫淮斯托斯。此时,特洛伊人为抢夺帕特洛克罗斯的尸体一再进攻。赫克托耳凶猛地向前追击,他有三次追上了抢尸体的埃阿斯,并抓住了尸体的脚,要把它拖走,但三次都被埃阿斯阻止了。他退到一旁,然后又站住,大声地叫喊决不罢休。埃阿斯想把他从尸体旁赶走,但没有成功。如果不是伊里斯奉赫拉之命,瞒着宙斯和诸神,悄悄地吩咐阿喀琉斯武装起来,那么赫克托耳真的会把帕特洛克罗斯的尸体抢走了。“我该怎么作战呢?”阿喀琉斯问神祇的使者,“敌人抢走了我的武器,而我的母亲到赫淮斯托斯那儿取盔甲了。她吩咐我在她回来之前,我不能去作战!”“我们知道你的非凡的武器被抢走了。”伊里斯回答说,“但只要你就这样走近壕沟,在特洛伊人面前亮亮相。他们看到你,也许就会停止前进。希腊人乘机可以休息片刻。”伊里斯离开后,阿喀琉斯站了起来。雅典娜把她的神盾挂在他的肩上,让他的脸上闪出神的光彩。阿喀琉斯走到壕沟旁,但他心里仍然记住他母亲的警告,没有投入战斗,只是远远地看着,并大声呐喊。雅典娜也和着他的声音一起吼叫,让特洛伊人听上去好像是吹响的军号一样。特洛伊人听到珀琉斯的儿子的吼声,感到惶恐不安,立即掉转了战车和马头。御手们看到珀琉斯儿子的头上闪射出火光,都暗自吃惊。他在沟旁叫三次,特洛伊人的阵脚就大乱了三次。他们中有十二个勇敢的英雄在混乱中栽倒在车轮下被碾死,或者死在自己人的乱枪下。现在,帕特洛克罗斯的尸体终于到达安全的地方。希腊的英雄们把他放在担架上,大家围着尸体,默默致哀。阿喀琉斯看到他的亲密的战友躺在担架上,看到他被枪尖刺烂的尸体,禁不住伏在尸体上痛哭起来。 可见,阿喀琉斯的多侧面,并非各种单一性格的简单迭加,而是凝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他既天真又固执,既残暴凶狠又温厚善良,既有年轻人的任性无礼又尊重老人,在一种情境下,他的性格的某一侧面鲜明地突现出来,在另一种情境下,性格的另一侧面又突现出来,像一块旋转的蛋白石,既绚丽多彩又浑然一体。忘我的战斗精神、温厚善良的情感和捍卫个人尊严的敏感意识作为三个顶点构成阿喀琉斯的性格三角形,其中对于荣誉的理解与追求则是这个三角形的核心。阿喀琉斯形象的出现,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漫长里程上的一个光辉的路标。黑格尔曾热情洋溢地写道:关于阿喀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荷马所写的其它人物性格也是如此,例如,奥德修斯、第阿默德、阿雅斯、阿伽门农、赫克忒、安竺罗玛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伊利亚特的人物介绍
阿基琉斯身上的人性,可以从他的两次愤怒中看出端倪。作品在第一卷开篇便以:“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从“愤怒”这个词我们可看出阿基琉斯性格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对个人的尊严和荣誉,不允许任何人有一点侵犯。这是在当时英雄时代的背景下形成的人生价值观,是阿基琉斯生存的本质要求,是人性中真实表现。阿基琉斯的第一次愤怒可看出他没有等级观念,更没有集体观念。所谓的权威,所谓的国王,他都不放在眼里,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作者首先愤怒战争发生的缘由,是由于阿伽门农俘虏了太阳神阿波罗祭司克鲁塞斯的女儿,不肯交还,从而给希腊联军带来了瘟疫。后来阿基琉斯要求他归还阿波罗祭司的女儿克鲁塞伊斯,他却夺取了阿基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从而引起了阿基琉斯的愤怒,退出战争。然后宙斯为了让忒提丝的儿子阿基琉斯获得荣誉,帮助特洛伊军队,使阿开亚人屡遭惨败。 阿伽门农说阿基琉斯是“暴戾的典型”,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他的所作所为真正伤害了一个英勇的战士。本来阿基琉斯是为了希腊联军的整体利益而去劝说王者,明知道会受到一些责骂,但他还是去做了。在受到巨大的侮辱后,才断然退出战争,后来不论希腊联军怎样溃败他都不予出战,这一举动充分地说明:对于一个英雄而言,荣誉和尊严才是最重要的,正是那个“英雄时代”人们应追求的人生价值。阿基琉斯在权力的压制之下,仍然不惧后果,直率、勇敢地要求自己的尊严和应该获得的荣誉,这是他人格中真实、纯真的一面,他像一个孩子一般任性和执拗。第二次愤怒是因为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对这样一个任性而为的英雄,我们很难想象他会有儿女情长的一面。当他听到好友的死讯后,“悲愤的乌云罩住了他的心灵”,偌大的身躯横倒在地。对于此时的他而言,尽管俄林波斯的大神已经兑现他的祈愿,但他却说:“这一切对于我又有什么欢乐可言”。所以他愤怒地回到战场上,赫克托耳杀死他最珍爱的朋友,是对他的侮辱。英雄的命运早已在神祗的各种预言中一一兑现,但是,尽管知道自己的命运,阿基琉斯仍然不顾双亲的担忧,回到战场找回自己的光荣。十八卷中就有如此描述: “一旦死后,我将安闲地舒躺,但现在,我必须争得显耀的荣光。”至此他才意识到自己与阿伽门农的争吵只能帮助赫克托耳,于是他重新回到集体中。他在战场上是残暴的,甚至在杀死赫克托耳之后,对他的尸体百般凌辱,像一个孩子一样不依不挠。此时我们可以看到他有仇必报的性格,非常的率真。我们从另一方面看,他这是对友人的用情之深,他并非是一个残暴的人。虽然,在他杀死他的仇敌——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之前,他曾拒绝了赫克托耳关于两人之中的胜者将交还对方尸体的建议,发誓不管有多少赎金,也要将赫克托耳的尸体喂狗。但是在普里阿摩斯只身潜入军营,要取回赫克托耳的尸体时,“老人一番诉说,在阿基琉斯心里催发了哭念父亲的激情。他握着老人的手,轻轻地把他推开;如烟的记忆,笼罩在他俩的心头。……阿基琉斯则时而哭念他的父亲,时而悲悼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悲戚的哭声在营棚里回转。 当卓越的阿基琉斯流够了辛酸的眼泪,恸哭的激情随之离开了肉体和心灵,他从座椅上起身,握着老人的手,把他扶站起来,看着他灰白的须发,心中泛起了怜悯之情。”他想到了自己的老父亲,佩服老人的勇气,感动着老人的爱子之情,所以让老人带走了赫克托耳的尸体,并且答应休战十二天。我们可以看到他人性中温和、善良、尊重老人的一面,这都是纯真人性不可或缺的部分。黑格尔说:“阿基琉斯是个最年轻的英雄,但是他一方面有年轻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有人的一些其他品质,荷马借种种不同的情境把他这种多方面的性格都揭示出来了。”“关于阿基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他是一个直率而多情的“英雄时代”的希腊式英雄。 赫克托耳虽然不及阿喀琉斯骁勇善战,却不失为特洛伊战争中的第二条好汉。他“被特洛伊人,尊为神一样的凡人。”他比阿喀琉斯关心氏族集体,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首领,受到特洛伊人的普遍爱戴。他把保卫特洛伊看作自己的职责,认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示弱非常可耻。史诗卷六描写他在城楼上和妻儿诀别的场面是非常悲壮的,特别是在他伸出胳膊去抱他那出生不久的儿子时,那婴儿看到他头盔上的铜和那狰狞地对他点头的鬃饰,害怕起来,他就摘下头盔放在地上,然后再去抱吻那婴儿,这些更是写得有声有色。卷二十二写他的父母在城楼上痛哭流涕,哀求他不要与阿喀琉斯交战,免得送掉性命,“但却不能使他回心转意。”即使是死了,却也要在战争中获得光荣。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要承担的光荣职责。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给人看!”赫克托耳就是这样一个毁给我们看的古希腊式的命运的悲剧。作品以赫克托耳的葬礼结束,“特洛伊人礼葬了赫克托耳,驯马的英壮”。在哀思的同时,我们在猜想,这样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与城民的英雄走了以后,还会不会有人继续着他的事业。这些仅仅都只能在我们内心里去美好地期盼了,更多的是我们对这位英雄的哀悼与钦佩之情。 在《伊利亚特》中,阿基琉斯是为荣誉而战,但是赫克托耳是为他的国家、人民以及荣誉而战。当阿基琉斯可以因为他和阿伽门农的矛盾而置千万希腊联军于不顾,拒不出战时,赫克托耳却不得不舍下娇妻幼子,为城民而战。但是他们却又是一样的,阿基琉斯追求的荣誉与尊严和赫克托耳追求的责任,都是他们特定生活环境的必然要求,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结合,成就了他们至真至纯的人格体验,即纯真人性的实践。此外,两位英雄的命运也是注定的,在作品中多处就预示了阿基琉斯的死亡。忒提斯多次告诉儿子不要回到战争,因为那样死亡就不远了,赫克托耳死后,紧接着便是他。而赫克托耳,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英雄,这场浩大的阿开亚人和特洛伊人的战争,是家住俄林普斯众神们的一场游戏,他们不会理解人的痛苦,所以才让我们看到了赫克托耳这个有血有肉的男儿最后悲剧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