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大型多用途直升机AC313在江西景德镇首飞成功。AC313A直升飞机开启了我国民用机研制的新模式,这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行业工业直升机研究所自主研制成功的。安-225飞机是1988年首飞成功的,只造了1架。载人飞船包括卫星载人飞船和登月载人飞船。1971年4月9日,苏联发射了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1986年2月20日,苏联发射了新的空间站和平号。
中国空天飞机试验成功,这有什么意义
正所谓中华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综合国力一直在不断增强,新的科技与新的技术也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萌芽和生长,从我国的第1颗人造卫星研制成功到现在的航天飞机不断进化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一个伟大而又艰难的过程。最新消息报道,我国“可重复使用试验”的航空航天飞机长征2号F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
这款飞机的发射与使用成功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在我国航天飞机的历史上又写下了一个里程碑的篇章。在这之前拥有航空航天飞机可制造技术的只有美国、俄罗斯、欧盟和日本,当时条件下的中国,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制造不出来航空和航天飞机。制造这种类型的飞机,需要极高的技术性和各种稀缺的材料与技术人员,这是一个大项目,对资金上也有极大的要求。研发门槛高以及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对于航空航天飞机的研究了拖慢了一个大进程。
所以本次试飞的实验成功,对于我国航天飞机的发展是有极大的意义。不仅是我国航天航空科技上的一个大进步,而且还方便了航天事业工作的进行以及航空客运事业的推进。航空航天飞机在使用中的成本也非常低,在运行成本上要远远低于其他的同款飞机,并且拥有更高的使用效益。在经济上面体现出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以及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军事方面也显示出了我国军事实力的完善与增强。
这款飞机的成功研发与应用,是我国科技事业又向前进步的一个大证明,也是我国紧跟世界脚步,国家逐渐兴盛强大的象征。
AC313A大型民用直升机首飞,这意味着什么
AC313A大型民用直升机首飞,标志着我国航空民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阶段,又多了一件利器。
5月17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大型多用途直升机AC313在江西景德镇首飞成功。该机型最大外吊起飞重量13.8吨,洒水能力为5吨,可运输28名乘员,具有更大的使用空间,能适应不同环境,气象条件,适用范围广泛,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弥补了我国当前航空应急装备中的薄弱环节,通过装配不同的使用装备,提高了消防灭火,搜索救援的能力。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了我国国产大型直升机航空救援能力和高质量的供给保障。
AC313A直升飞机开启了我国民用机研制的新模式,这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行业工业直升机研究所自主研制成功的。说明了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前,源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在恶劣的环境下,不能及时出派直升机。
现在这一难关得到了攻克和解决。另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定制不同的设备,使改机能上天入地,还可以配备紧急医疗救护,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任务,使它原来的使用范围得到大大的提高。还可以执行海上救援任务,可满足我国全天候全疆域的需求。为那些研发跟生产该机型的技术研发人员点赞。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泪水跟汗水,才换来这来不易的成果。另外,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工业制造水平自主制作水平的提高。我国是世界第一的生产国,但我们还不是最强的生产国。要相信,终有一天,我国会有这样越来越的产品面世。
安-225飞机是什么时候首飞成功的
在世界上出现的巨型运输机中,除了运送旅客的民航客机外,还有以运送物资为主的运输机以其吨位和载重而言,世界之最当属前苏联的安-225运输机。
1990年9月,在英国伦敦附近范堡罗举行的国际航空展览会上,安-225飞机做了飞行表演,许多人都曾参观了这架世界上最重的飞机。
安-225飞机是1988年首飞成功的,只造了1架。它有6台发动机,最大满载重量600吨,比波音747-400还重200吨。可以负载250吨的货物。它的巨大货舱里,能装16个集装箱;80辆小轿车。更有意思的,飞机的脊背上能负载超尺寸的货物,它能运载前苏联的“能源”号航天器运载火箭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真是名符其实的“大力神”!
中国的第一架航天飞机是在哪一年飞上天的
中国目前还没有航天飞机,也没有研制的计划。飞船和航天飞机有很大的最大区别。主要是航天飞机可以重复使用,但是造价和维护费用极为昂贵。一艘航天飞机的价格百亿元的量级,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整个的研制、发射、测控等全部和起来也就这么多钱。 主要是经济上的考虑。所以只能给你下面这些了: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飞行21小时后成功回收。之后,是2001年1月10日的“神舟二号”,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2002年3月25日的“神舟三号”,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2002年12月30日的“神舟”四号,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再之后,就是两年前的“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杨立伟成功地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代表中国人迈出了“一小步”。这时,距前苏联人与美国人飞出地球正好40年。
我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空间技术的构成空间技术由三部分组成:载体技术、航天器技术和空间测控技术。1)运载技术(运载火箭技术)运载技术是指克服地球引力,将航天器送入外层空间的运载技术。航天器只有火箭,所以航天器技术也叫火箭技术。火箭是一种携带氧化剂和燃烧剂的飞机,由燃烧和喷射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它由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箭体组成。根据发动机工作介质的不同形式,火箭可分为液体火箭(以液体物质为推进剂的火箭称为液体火箭。液体火箭发动机通常由推力室、推进剂供给系统和发动机控制系统组成。液体火箭发动机比推力更高,工作时间长,推力容易调节、关机重启,容易实现多台发动机并行使用。固体火箭(以固体物质为推进剂的火箭)称为固体火箭。固体火箭发动机通常由壳体(燃烧室)、固体推进剂、喷管、点火装置和推力终止装置组成。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方便,发射准备时间短,可靠性高。但比推力低,推力终止精度低,难以反复启动。世界各国研制的相对成熟的运载火箭主要有俄罗斯(前苏联)的质子号大型运载火箭、美国的雷神和大力神系列运载火箭、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欧盟的阿丽亚娜液体火箭等。2)航天器技术航天器,又称航天器,是根据天体力学规律在空间运行并完成一定任务的各种飞行器的总称或空间系统。航天器可分为两类: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1无人航天器根据是否绕地球轨道运行可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是指在地球表面和太空之间旅行,能够运送人和有效载荷,为宇航员提供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航天器。载人飞船按功能不同可分为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1)载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是一种将人一次运载上天、一次运载返回地面的航天器。载人飞船包括卫星载人飞船和登月载人飞船。中国“神舟”号实验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使用“长征”-2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空间站空间站是可以容纳宇航员长期搜寻、工作和生活的大型航天器。空间站在距离地面几百公里的低地球轨道上运行。配有对接舱,用于对接载人飞船或航天飞机,也可与多个空间站连接,形成空间综合体(航天城)。1971年4月9日,苏联发射了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1986年2月20日,苏联发射了新的空间站和平号。2002年3月,由16个国家共同投资开发的国际空间站正式在太空运行。3)航天飞机航天飞机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在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和人员。一般用固体火箭助推入轨,在轨道上像宇宙飞船一样运行,完成各种航天任务,重返大气层时像飞机一样滑行着陆。1981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成功试飞。挑战者号和发现号航天飞机也已经投入实际飞行。
中国首次飞行太空的人是谁
第一个华裔职业宇航员:张福林 第一位美籍华裔职业宇航员——张福林,1950年出生于哥斯达黎加。祖籍广东宝安。1980年1月12日曾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进行了5天的科学试验。他是美国宇航局首位美籍华裔职业宇航员。第一个中国航天员:杨利伟 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他1965年6月21日出生在辽宁绥中县,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5年多的训练,他出色地完成了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光荣地被选拔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首飞梯队成员。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遨游太空,并在飞行中展示联合国旗和五星红旗。
关于中国航空航天的资料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以下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总结: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C919成功试飞,离立足国际市场还差多少
今天是8月9日,根据最新报道显示,在我国的航天民用飞机的道路上,我们的第一款正式产品C919正式登录,虽然说我们的民用航天飞机制造还是存在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实际上这种情况将会得到逐渐的弥补,可以说我们正在逐渐提高自己的民用航天的技术水平,那么面对这种有着波音公司以及空客公司这样强大的国际飞机市场,我们距离能够在国际民用航空市场上立足还差多少呢?
第一、面对强大的国际民航市场,我们距离能在国际市场立足还差很多的技术原创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次的C919虽然是我们的民航独立制造的飞机,但是实际上不少的部件仍然不是独立研发的,当然,波音甚至空客也并非独立研发,但是其中的技术还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说它重要一般来说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因为只有所有的配件的制造技术才能更好的对飞机进行整体的调整,而且有更多的技术才能保证独立的运营能力,自然也会为我们在国际市场的民航飞行提高帮助。第二是因为只有掌握全面的技术,这样才可以在后续维修保养的时候提供帮助,所以有全面的技术是保证飞机后勤以及维修分析的重中之重。只要能够做到技术全套原创,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国际市场立足。
第二、虽然说我们这款C919非常不错,但是距离立足国际市场还需要更多的飞行时间
其实现在大家坐飞机都讲究一个信任,并不是说他技术有多好就有多少人信任,只有足够的里程才能说明飞机是安全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够积累足够的飞行时间,就可以证明我们的飞机安全性。
综上所述,希望我们能早在立足国际市场上有所成就。
中国航天再出黑科技,国产“空天飞机”成功首飞,哪位院士的贡献最大
陈懋章院士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包括发动机和总体设计,都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领先于美、日、俄、英等世界空天动力强国。空天飞机是一种既能航空又能航天的新型飞行器,能像普通飞机一样水平起飞,然后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飞行,加速到12~25倍音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飞行器。
2021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最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