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体育百科

中国体育体制(我国竞技体育如何从举国体制向全民体制过渡的思考)

时间:2024-07-23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体育百科 文档下载

1956年开始在全国建立青少年体校,形成了竞技体育专业化的萌芽,此时“举国体制”开始孕育。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功绩和作用。纵观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期,尤其是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举国体制”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功不可没。这对于一个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没有先例的。

我国竞技体育如何从举国体制向全民体制过渡的思考

我国竞技体育如何从举国体制向全民体制过渡的思考如下:

建国初期,中国体育深受苏联等东欧国家的影响,于1952年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将体育总会和国防体育俱乐部一同纳入管理之中。1956年开始在全国建立青少年体校,形成了竞技体育专业化的萌芽,此时“举国体制”开始孕育。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功绩和作用。纵观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期,尤其是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举国体制”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功不可没。首先,它使我国竞技体育在国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迅速确立了在亚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这对于一个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没有先例的。

据统计。1959~1977年之间,我国运动员获世界冠军26个;1956~1977年之间,创世界记录174次。体育设施有了一定规模,人才形成了梯队。在不少项目上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如乒乓球;

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提高了我国的威望;我国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前列,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这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

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体制发展的趋势

应发展全民健身运动

中国体育体制如何改革

中国的运动体制和中国的国情一样,具有自身的政治和文化特色,不是说改就能随便乱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