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导型体育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体育事务主要由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来管理和调控。中国是国家出钱培养的运动员,从小培养训练直至成熟参赛,具有先天的优势。体育社会问题不仅危害社会秩序,同时对体育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引起了我国人民群众、政府和体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的体育社会问题的阐述,并且对体育社会问题的危害作了分析和归纳。
体育体制的类型分为
体育体制的类型分为三种:政府主导型、社会主导型和结合型。政府主导型体育体制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调控体育事务。这种体制下,政府通常拥有大量的体育资源和资金,并通过政策手段对体育发展进行规划和指导。例如,中国的体育体制就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国家体育总局作为最高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体育政策,管理各级体育组织和赛事。这种体制的优点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迅速提升国家在体育领域的整体实力。然而,缺点是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市场机制的受限。
社会主导型体育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体育事务主要由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来管理和调控。在这种体制下,政府的作用相对较小,主要提供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支持。美国是典型的社会主导型体育体制国家,各种职业和业余的体育联盟、俱乐部以及民间机构在体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体制的优点是能够促进体育的多样化和市场化,缺点则是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失灵。
结合型体育体制则是政府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的综合,既有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又有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的积极参与。这种体制试图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以实现体育的全面发展。德国和澳大利亚是结合型体育体制的代表国家,他们的政府在体育发展中起引导作用,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的参与。这种体制的优点在于能够综合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优势,促进体育的协调发展,缺点则是需要较高的协调和管理能力。
总的来说,不同的体育体制类型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在选择体育体制类型时,应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进行综合考虑。
中国的体育制度和外国的有什么区别
(1)中国的体育制度是举国体制,外国的体育制度是市场培养体制。
按照政府报告中的定义,举国体制是“中国体育事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一定的目标与需要,能够有效地统一集中国家的力量,使某些方面迅速提高的体育发展机制及相应的一套组织机构等。”
中国是国家出钱培养的运动员,从小培养训练直至成熟参赛,具有先天的优势。美国的体育运动是市场机制,所以运动员都要自己筹资参加训练及比赛,也可以寻求民间赞助或私人筹款。
(2)运动员的待遇不同
中国中央与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和财政拨款对体育发展提供各级体育部门的行政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国家与省市两级专业运动队的训练比赛经费及运动员薪金福利、体育训练比赛场馆建设经费等等。
这就造成中国的“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既非一般的业余运动员,也非西方国家的职业运动员,而是成为一类享受国家职工待遇、行政关系、户口档案、工资关系隶属行政单位,以及劳保、福利、奖励以及国家给予的其他物质待遇的特殊职业群体。
而外国运动员训练及比赛时政府不会出资,更不会向运动员发“工资”。运动员都是自己出钱去聘请私人教练,营养师,或者找机构,企业,赞助商赞助比赛经费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简单地说,是否有足够的钱,就是一名运动员面临的最大挑战。
(3)对整体国民的体育素质重视程度不同
中国的体育制度将资源集中在职业运动员身上,对普通国民的体育素质要求不高,学校的体育课程也不会有硬性规定,所以导致全民运动单调且水平不高。
外国的体育制度是政府会将大量资金投入建设公共体育运动设施,如运动场地、游泳池、球场等,一般老百姓都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公共设施,注重全民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学校的体育课程与成绩都有硬性规定,所以国民普遍体育水平较高。
(4)重视的体育项目不同
中国主要是田径、游泳等基础性的运动项目水平长期不高。但在单项运动水平好,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等,另外集体项目水平不高,比如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在技巧类的水平好些,但力量型的就差些。
外国除了一些商业价值高的体育运动,如篮球、美式足球、棒球、网球等有机会转入职业外,其他运动项目,如跳水、体操、举重、田径等,一般都是业余及自费的,只是个人兴趣而不能作为正式职业,所以商业价值高的体育项目水平较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育制度
凤凰网——当今中国体育还需要“举国体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