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执掌了苏联党政军大权。1953年6月26日,贝利亚在受政治局谴责后被捕。66年前,苏联强势领导人斯大林突然病逝,斯大林死后不到四个月,有望接班的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也突然被处决。贝利亚之死立即引起了整个的轰动。二战结束之后,贝利亚因为其卓越的贡献被晋升为元帅,成为了苏联的二号人物。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
苏联的贝利亚事件是一次什么样的事件
贝利亚事件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高层权力斗争事件。
贝利亚是斯大林时期“肃反运动”的核心人物。1945年至1953年,贝利亚出任克格勃最高领导,直接负责全国的肃反活动。在这场原苏联全境展开的史无前例的肃反运动中,许多苏联开国元勋、老革命家和几百万无辜百姓被套上莫须有的罪名,惨死在狱中。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执掌了苏联党政军大权。贝利亚开始释放数百万政治犯,立即停止了全苏的反犹行动,为莫斯科医生集团案平反,改变对南斯拉夫政策,终止朝鲜战争,对内乱中的东德不采取武力干涉,并开始市场化尝试。
1953年6月26日,贝利亚在受政治局谴责后被捕。12月秘密枪决,罪名是:“背叛祖国,为外国资本家卖力,纠集仇视苏维埃国家的叛徒阴谋团伙,妄图夺取国家政权,推翻工农苏维埃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和重建资本家的国家。”
扩展资料:
贝利亚生平事迹简介:
贝利亚是苏联著名的高级政治领导人,其生平经历也是几经波折的。目前,贝利亚最为人熟知的事迹主要有三件,分别是:贝利亚投好斯大林、贝利亚好色成性以及贝利亚离奇之死。
贝利亚出身贫寒,其经历了很多坎坷,才得以走到了苏联第二把手的地位,因而其中自然少不了溜须拍马,贝利亚很懂斯大林的心思,以至于成为了斯大林的心腹。而贝利亚却又是一个十分好色的人,关于其好色的故事浩如繁星。最让人不解的便是别利亚之死,至今都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
贝利亚生平事迹有很多,其中都能够看出贝利亚的绝世聪明才华。曾经有一段关于贝利亚投好斯大林的故事,贝利亚得知斯大林的烟斗失踪了,于是开始找寻那个偷窃的人,一下子找到了十个人,然而斯大林却在沙发下面找到了自己的烟斗,但同时也了解到了贝利亚的忠心。
贝利亚十分好色,其妻子也是贝利亚在行色途中相识的,两个人之间的关联也是十分紧密,可以说各为所需。然而贝利亚让人们最不解之处,便是其死亡之谜,贝利亚已经去世了很多年,但是贝利亚的死亡真相依然无人知晓。
贝利亚生平事迹十分多,但是目前流传的大部分都是宣扬贝利亚的错误行径,很多人都把贝利亚当做一个反面人物,其生平事迹也蒙上了一层阴影。而贝利亚实际上却是一位十分机智的当局者,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能够十分巧妙地化曲为直。
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为何会被秘密处决
苏联作为一个很多国家组成的联盟,在二战之后成为了和美国并称的超级大国,使世界形成了两极格局。和美国一样,在苏联的历史上也有着很多扑朔迷离的事件,有些事件的具体细节至今也无人知道。比如说斯大林和贝利亚的死亡。66年前,苏联强势领导人斯大林突然病逝,斯大林死后不到四个月,有望接班的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也突然被处决。贝利亚之死立即引起了整个的轰动。贝利亚之死的细节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众说纷纭,有很多版本,具体谁真谁假我们不得而知。贝利亚的儿子谢尔戈·贝利亚在1994年出版了《我的父亲贝利亚》一书,在书中他写到,他是被一个电话喊回家中的,等他到家时,父亲贝利亚房间的窗玻璃已经碎了,一具尸体盖着白布抬了出来。他没有上前确认那是否是父亲的尸体,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见过父亲了。在苏联媒体1953年7月10日宣布贝利亚已经被处决的消息之前,贝利亚在苏联人心中还是如日中天的第二号人物,这在当时社会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贝利亚在21岁的时候就加入了前苏联情报组织契卡,也就是克格勃的前身。后来因为救过斯大林的命而受到重用。二战结束之后,贝利亚因为其卓越的贡献被晋升为元帅,成为了苏联的二号人物。在斯大林死后这一百多天里,贝利亚与马林科夫迅速掀起了一场改革,主要是平反了一些斯大林期间的冤案,并且缓和了民族政策,特别是在迈向市场化改革上,贝利亚的一些改革措施目前来看不错。贝利亚改革部分得到实施,但他的改革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因为很多冤案制造者还在任上,如果要平反,必然要触动他们利益,因此他们要反对。还有一些人认为贝利亚的改革就是为自己,他想借改革为自己争取支持势力,为夺权奠定实力。从当时苏联领导层来看,贝利亚想一手遮天,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当然不同意。再加上因为长期从事情报工作,贝利亚掌握很多领导人的黑材料,如果谁不听话,贝利亚就会要了谁的命。在这种情况下苏联领导阶层人人自危,他们自然不能让贝利亚成功当上苏联领导人,甚至贝利亚多活一日,他们都不得安宁。这样看来贝利亚之死应该是一起政治事件,他非死不可。
二战最惨烈的战役是哪个啊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一个重要转折。这次战役中苏联伤亡100万,用血的代价换来了这次胜利。是二战转折战役,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命名是:血肉城墙。这次战役是二战中最惨烈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勋章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联红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联红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下辖第8、11、51步兵军,第14装甲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部分(第4军),有21个德国师的番号被从序列表中消去(第3、29、60摩步师,第14、16、24装甲师,第44、71、76、79、94、100、113、295、297、305、371、376、384、389步兵师,第9高炮师),另有大量直属部队被消灭(被歼灭时,第6集团军下辖第51和第53迫击炮团;第2、第30烟雾发射器团;第4、46、64、70炮兵团;第54,616,627,849炮兵营;第49、101、733重型炮兵营;第6、41轻工兵营)。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而苏联方面的估计为消灭轴心国部队150万人。无论是哪种估计,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损失了东线南翼兵力1/4的说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失败,使德军发动了后来的库尔斯克会战作为夺回苏德战场主动权的最后希望,却因此而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联红军具体伤亡人数为:474871人死亡,650878人受伤或被俘,合计伤亡1129619人。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此役,苏联红军的损失仍然要超过德军,不同的是:德军是被整建制消灭,战斗力不复存在,新的部队不经一段时间的训练形不成战斗力;而苏联红军残存的部队补充新兵,以老带新,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而且德军人员和物资难以补充,苏联红军补充的速度和数量则远超德国。德国的实力因此而衰弱。
马林科夫在1953年的详细历史事件,谢谢了!
953年3月6日 马林科夫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53年3月6日马林科夫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生于1902年1月8日。在国内战争时期参加红军,1920年加入共产党。20年代初在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学习,1925一1939年在联共(布)中央机关工作,曾任斯大林秘书和中央组织部部长。1939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卫国战争时期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43一1945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从德国占领下解放的地区经济恢复委员会主席。1952年在联共(布)十九大上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斯大林逝世后,于1953年3月6日被任命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当政后,马林科夫积极参与了清除贝利亚集团。在发展工业方面强调加速发展消费品生产。由于对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提出疑义,于1955年6月2日被迫辞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1957年6月2日因“反对党的总路线”而被撤销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和电站部部长的职务。1961年被开除出党。1968年退休。1988年1月病逝。 1953年斯大林撒手西去之际,苏联的经济已严 重失调。工业只生产武器和军用物资,全然不顾社会生活的现实需求。被称为“欧洲粮仓”的乌克兰、库班、伏尔加都笼罩在饥荒中。更要命的是,农民头上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养母牛、喂家禽、种苹果树都要交税。为了躲避征赋,农民们不得不悄悄宰杀家畜,砍掉果木。倡导科技治国的马林科夫接手了斯大林扔下的烂摊子后,深知祖国身染重疾,锐意改革。马林科夫认为:国家的首要事业是农民的复兴。在取消赋税的同时,还允许农民把自留地扩展4倍。于是群情振奋,当时民间流传的谚语颂扬说:“马林科夫上了台,大饼天上掉下来……” 火车在向前跑着,自己的祖国好像在向后退着。改革的实质,就是一个调整利益分配机制的过程。一旦触犯了某些权贵和既得利益者,他们怎么会善罢甘休呢?反对改革的密谋终于变成了互相勾结的联盟。1955年2月,马林科夫被解除了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那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改革,也真正变成了昙花一现。赫鲁晓夫恢复了向农民征收的苛捐杂税,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范围,彻底断送了改革的成果。从此,苏联不得不靠进口粮食来过日子。 马林科夫倡导的改革,深深地赢得了民心。所以,在流放的路途上,火车经过的每一个车站,都涌来了许多要看望他的农民。在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当地人还为他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但上面听到报告后,怒不可遏。下令在火车开出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40公里的地方,把马林科夫乘坐的车厢与列车脱钩。然后把他们夫妇塞入汽车,一直拉到了流放的小镇。沿途还派了大量克格勃人员,严禁马林科夫与老百姓接触。 马林科夫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以后,担任了一个发电站的站长。他看到的情形是:工人酗酒、旷工玩忽职守,情绪极为低落。想振兴企业必须大修机器,可电站财务一分钱也拿不出。有个跑供应的职工找来说:请您亲手写张纸条吧,就说是您马林科夫同志派我来为发电站采购设备的。结果此人拿着纸条跑遍苏联,把需要的东西没花一分钱就全部搞回来了。一个被免职流放的人呀,居然还有如此巨大的向心力,人情冷暖可想而知…… 在1990年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世界农业历史学者、美国农业问题专家格兰特在报告中说:“20世纪,在俄罗斯只有3次对农民,也就是对土地做过一些好事——这就是斯托雷平的改革,新经济政策和马林科夫的改革”。这时,马林科夫已经去世两年了。 死者若不活在人民心中,他就真正的死了。那些努力为老百姓做过好事的人,民心不会忘,历史不会忘,人情对他永远是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