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体育百科

彼得大帝图片(俄罗斯彼得罗扎沃茨克在哪)

时间:2024-05-09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体育百科 文档下载

苏联解体后,基洛夫级改名为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提供舰队防空和反潜,与敌方大型水面舰艇交战,包括打击大型航空母舰的能力。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总共计划建造五艘,最后一艘因经费等诸多原因取消。目前,仅仅“彼得大帝”号保持作战能力,服役于俄海军北方舰队。弹体改为48N6E,发动机推力更大,导弹最大速度6马赫,射程120

俄罗斯彼得罗扎沃茨克在哪

彼得罗扎沃茨克是卡累利阿共和国首府。卡累利阿共和国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的西北部,白海、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之间。领土南北距离650公里,东西距离250公里。卡累利阿共和国西邻芬兰的拉普兰,南邻俄罗斯联邦列宁格勒州和沃洛格达州,东邻阿尔汉格尔斯克州,北邻摩尔曼斯克州,东部濒临白海,南部为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图片是卡累利阿共和国的位置图。

求俄罗斯“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详细资料和图片

基洛夫是前苏联于1977年制造的、用于争夺制海权的战略性巡洋舰。它有2具核子反应炉、2具重油过热系统(15000轴马力),双轴,航速32节,具有防空、制海、反潜的方位作战能力。   为了与美国海军全面抗衡,履行远洋作战使命,前苏联在八十年代初建成了二战后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舰-"基洛夫"级,前苏联编号为1144型。该舰为前苏联首级采用核动力推进的水面战舰,满载排水量26,396吨,首次装备了VLS(即垂直发射)系统和大量导弹,并配有3架直升机,其吨位之大,火力之强,一度使各国海军为之震惊。《简氏防务周刊》将其定级为"战列巡洋舰"。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世界上威力最为强大的水面战舰。   该级舰主要用于实施远洋反舰、反潜和防空作战。在作战时,它主要充当海上编队的核心力量,与其它舰只共同组成导弹巡洋舰编队,遂行攻击敌方战斗舰艇和破坏敌方交通线的任务。该级舰装备各型导弹近500枚,是美国载弹量最大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的四倍,因此又有"武库舰"的美称。   基洛夫级设计时沿袭了前苏联复杂的设计特点,它的飞弹发射系统彼此重叠,这意味着基洛夫级对陆地和海上开火时事实上只有38枚导弹可用。这个数字远低于提康德罗加级。因而它与美国巡洋舰的战力对比其实没有数字显示的那么大。   苏联解体后,基洛夫级改名为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   俄罗斯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由位于彼得堡市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这是一艘巨大的核动力舰艇,是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建造的最大的巡洋舰。基洛夫(Kirov)级可以称为“海上武库”,舰载几乎涵盖所有海上作战武器系统。提供舰队防空和反潜,与敌方大型水面舰艇交战,包括打击大型航空母舰的能力。   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总共计划建造五艘,最后一艘因经费等诸多原因取消。首舰“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原“基洛夫”号)1980年12月30日服役;第二艘“拉扎耶夫海军上将”号(原“伏龙芝”号)1984年10月31日服役;第三艘“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原“加里宁”号)1988年12月30日服役;第四艘“彼得大帝”号(原“安德罗波夫”号)1998年4月18日服役。首舰突出反潜能力;后继三艘则强化防空性能,前苏联为之配套大量各型先进防空导弹,而且在世界上率先采用垂直发射模式;第四艘“彼得大帝”号,被称为前苏联海军的颠峰之作,装备当时最先进的、最完整的作战信息系统、通信系统、武器系统、传感器系统和电子战系统等,具有超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   目前,仅仅“彼得大帝”号保持作战能力,服役于俄海军北方舰队。   一、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的基本情况   基洛夫级 标准排水量:19,000吨;满载排水量:26,396吨;最高航速:31节;舰体尺寸:长度251.2-252米,宽度28.5米,舰高9.0-10.33米;全体人员:727。   舰载电子系统:作战信息中心;无线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反舰导弹发射控制;反潜火箭发射控制系统;监视雷达系统;低飞和水面目标捕获雷达;2部防空导弹系统火控雷达;4部近防火炮火控雷达;2部导航雷达;有源和无源声纳系统;电子战系统;诱骗投放系统;二座PK-2诱骗火箭发射装置,备弹400枚。   二、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反舰和反潜系统   1、SS-N-19远程反舰导弹系统   基洛夫级舰载“花岗岩”(Granit)远程反舰导弹系统,因为威力巨大,北约组织命名为SS-N-19“海难”(Shipwreck),二十枚SS-N-19导弹安装在上甲板,呈一个60°仰角。   SS-N-19是前苏联第三代反舰导弹,采用火箭冲压发动机推进的大型超声速反舰导弹。SS-N-19的全长10.5米,重量6.98吨,可从垂直发射器发射,最大射程为500-550公里,最高飞行速度3.0马赫,可装备500kT当量核战斗部或750公斤高爆战斗部。SS-N-19采用惯性/指令修正/主动雷达制导,进行超视距攻击可利用卫星或舰载的Ka-25直升机的数据链进行中继制导。   在当时SS-N-19非常先进,在发射之后不用舰艇控制。在多枚“波纹-发射”饱和攻击模式中,首枚引导导弹依照一条高飞行轨迹率先飞向作战目标,而其它后继导弹则灵活的采用低高度飞行轨迹来增加隐蔽性。如果引导导弹被拦截,那其它的导弹自动地担任引导角色。   2、AK-130 DP多用途双管舰炮   基洛夫级 基洛夫级配备一门130毫米AK-130 DP多用途双管舰炮(首舰为2座100毫米单管舰炮),备弹840发。火炮系统主要由一台火控计算机为基础连同一部多波段雷达、一套电视和光学目标瞄准器;另外,舰炮上安装一套Kondensor光学瞄准器单元。舰炮连接到雷达控制系统在遥控操作界面能完全自动化,也能使用瞄准器单元人工操作。AK-130 DP多用途双管舰炮射程22公里,而且最大的发射速度是35发/分钟,也能用于支援防空射击和对陆攻击。   3、SS-N-14和SS-N-16反舰/反潜垂直发射导弹系统   首舰“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配备SS-N-14反舰/反潜两用导弹。反潜射程55公里、反舰射程35公里,可内装多款鱼雷、核战斗部或500千克高爆战斗部,首舰“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垂直发射安装在舰艏,共有14枚。后继三艘改用SS-N-16反潜导弹,采用惯性制导系统,最大射程约45公里,由舰艇上的2座5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器来发射,取消了垂直发射装置,备弹20枚。   4、舰载反潜鱼雷和反潜火箭   基洛夫级反潜系统主要由舰载反潜武器系统和舰载直升飞机机载反潜武器系统组成。   基洛夫级装备2座5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后甲板舰载二座2座6管RBU1000反潜火箭发射器,射程1,000米,备有102枚火箭;另一座设置于舰艏,首舰“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配备的是12管的RUB6000,射程6,000米;后继三艘改用10管的RBU12000,射程12,000米,这些反潜火箭构成舰艇上近距反潜武器。   基洛夫级三、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防空系统   1、SA-N-6“雷声”中远程垂直发射防空导弹   基洛夫级舰载SA-N-6中程防空导弹系统,使用十二套发射装置,共备弹96枚。   SA-N-6防空导弹是陆基S-300F防空导弹舰载型。SA-N-6是世界上第一种舰载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比美国领先了5年左右。基本型采用的导弹为5V55/48N6,单级固体燃料火箭推力、长度7米,弹径45厘米、发射重量1,480公斤,射程90公里,最大高度25,000米,最大速度约4-5马赫。采用冷发射技术,安全距离25米时开启发动机,此时速率约30到40米/秒。导引方式类似美国标准-2型追踪制导(TVM)模式,导弹到末段才开始接收导引雷达之导引。战斗部为破片杀伤式,有20,000个2克破片。据西方推测具有一定反弹道导弹能力。   另外有可能配备威力更大的新型RIF-M“里夫”远程防空导弹系统,是陆基S-300PMU-1的舰载型。弹体改为48N6E,发动机推力更大,导弹最大速度6马赫,射程120公里。长度7.3米,弹径51.5厘米,战斗部为20,000个4克破片。除了弹体性能的提升外,S-300PMU1在自动化等方面也大大的提升,使得操作更为简便。还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当导弹寻的雷达启动后,能将“看到”的空域传给母舰。具有一定的反弹道导弹能力。   2、俄罗斯SA-N-9“礁”中程防空导弹   基洛夫级从第二艘“拉扎耶夫海军上将”号开始装备SA-N-9垂直发射近程防空导弹,在舰体前、后段各设有2座垂直发射装置,共备弹128枚。   SA-N-9近程防空导弹属俄罗斯新型防空导弹,用于取代SA-N-4舰空导弹。导弹射程45公里,飞行速度2马赫,战斗部重15公斤,采用指令制导和主动雷达制导,采用六联装垂直发射装置和“十字剑”火控系统。   3、SA-N-4“壁虎”近程防空导弹   基洛夫舰载SA-N-4近程防空导弹采用传统发射方式,2座双联发射装置装备在舰体两侧位置,共备弹40枚。导弹射高25-5,000米,射程1.2-10公里。SA-N-4近程防空导弹系统能自主操作,或者综合进入舰船的战斗系统并且从舰载传感器系统下载目标数据。   4、AK-630M火炮近防系统   基洛夫级首舰“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和第二艘“拉扎耶夫海军上将”号装备8座AK-630M型“葛特林”近防炮,备弹48,000发。   基洛夫级 AK-630M火炮系统的最大射速为10,000发/分,射程500-5,000米。这在现役武器系统中射速是最高的。对付低飞的反舰导弹时最大射程为4,000米,对付轻型水面目标时最大射程为5,000米。初速900米/秒,重量1.8吨。装备有雷达和电视探测及跟踪系统。   5、卡什坦(Kashstan)防空导弹/舰炮近防系统   基洛夫级后两艘近防系统用更先进的卡什坦防空导弹/舰炮近防系统来代替AK-630M火炮。共装备6座。卡什坦防空导弹/舰炮系统由Tula仪器设计局提供。系统能够对抗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包括反舰、反雷达导弹、航空炸弹、飞机、小型舰艇。   基洛夫级安装二套命令模块和六套战斗模块。命令模块通过火控计算机综合处理来自各个探测、跟踪设备的目标信号自主操作,分配威胁数据和指定目标到战斗模块,并能针对每个目标自动选择最佳交战模式。战斗模块自动地使用雷达和电视探测系统追踪目标,计算发射数据而且操作导弹和舰炮同目标交战。全部系统能同时与六个目标交战,每套战斗模块对应一个目标。每套战斗模块由跟踪雷达、光电系统、制导雷达、2门6管30毫米AK-630火炮、8枚SA-N-11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和导弹再装填装置等设备组成。2门30毫米AK-630舰炮与8枚SA-N-11导弹安装在同一基座上,两者同时回旋、俯仰,接收同一火控系统的控制信息。SA-N-11防空导弹2具4联装,射程1,500~8,000米,射高5~3,500米,采用雷达与光学制导。SA-N-11防空导弹备弹192枚,AK-630火炮备弹24,000发。“卡什坦”反应时间为6.5秒;最大跟踪距离为8.4千米;人员配置为5人。“卡什坦”的甲板使用面积为65平方米,整个系统全重19吨,只能安装在大型舰船上。   四、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的舰载直升飞机   基洛夫级 基洛夫级庞大的身躯能容纳三架Ka-27PL“螺旋”或Ka-25RT“激素”舰载直升飞机,机库在舰尾甲板下,备有一座升降机。直升飞机装备用于反潜战使用的海面搜索雷达,声纳浮标、吊放式声纳和磁性异常探测器。Ka-27能够配备鱼雷、深水炸弹、水雷和火箭。Ka-27 PL是Ka-25 RT直升飞机的新型替换型号。   五、基洛夫级重型巡洋舰推进系统   船舶推进系统以核动力和蒸气轮机组的一个结合为基础。核动力由二座压水核反应堆和二台辅助燃油加热锅炉组成;蒸气轮机组安装四台蒸气轮机。总功率为150,000马力。双轴驱动两部4叶片固定斜度螺旋浆。推进系统提供31节的一个全速。还安装一套轮机发电机组:由四台3,000千瓦GT发电机组成。   俄罗斯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虽然战斗力惊人,对舰、对空、对潜均有远、中、近三层火力,作战覆盖面广,但体积过于庞大和造价昂贵,因此以后前苏联开始发展较小的常规动力光荣级导弹巡洋舰。“基洛夫”级的武器系统集中体现前苏联海军当时最现代化的技术,一些已被世界各国海军广泛借鉴,被视为世界海军舰艇发展史上的精典之作。

一把彼得大帝的刺刀,杀败土耳其、降伏波斯,刺穿了四百年时空

在人们的印象里,日本军队最痴迷于白刃战,在热兵器时代仍然妄想刺刀决胜;在诺门坎战役和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士兵端着刺刀,如飞蛾扑火般冲向对方炙热火网的脑残行为已经成了人们的笑谈。 然而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出现以前,刺刀突击的威力是绝不能低估的;在日俄战争的弓长岭之战中,弹药耗尽的的日军第二师团12000人以夜间刺刀突击的战法,以少胜多,击溃了俄军17000守军;黑沟台会战中,为了救出濒临绝境的秋山好古的骑兵第一旅团,立见尚文中将率第八师团一万余人,发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白刃突击,生生杀开了一条血路。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刺刀在关键时刻仍然能发挥决定性作用。2004年,20名英军士兵被100余名什叶派武装分子包围,很快就打光子弹,陷入绝境;英军指挥官率领士兵断然发起刺刀突击,结果以亡命著称的35名极端武装分子死于刺刀下,其余溃逃,而英军仅少数部分士兵受伤。英军能绝处逢生,就是依靠那种敢于刺刀见红的气势和无畏精神,而这种精神是军队最需要的。  其实,世界上最推崇刺刀战的是俄国军队,因为战斗民族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无所畏惧的勇气,进入热兵器时代后,他们也没有放弃对刺刀的执着,从彼得大帝时代直到现在。著名的普列奥布拉仁斯基团是彼得大帝的近卫团,而他们的军歌《普列奥布拉仁斯基团进行曲》中唱到:「 ”三棱刺刀诉说骄傲,不息旋律歌唱荣光……”可见那时,三棱军刺已经为俄军所钟爱。 俄国名将苏沃洛夫元帅对刺刀的偏爱更是到达了极致,他经常鼓励士兵们说:「 ”勇士们!敌人在 你们面前发抖……敌人虽然也和你们一样有双手,但他们不会像咱俄国人这样使用刺刀 ……” 在那个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苏沃洛夫更信任刺刀,他说:「 ”弹会上当,刺刀不会上当。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 在第六次俄土战争中,苏沃洛夫就率领俄军在雷姆尼克战役中用刺刀击败了奥斯曼大军。 1789年9月21日夜,两万五千名俄奥联军偷渡雷姆纳河,向十万土耳其军队发起进攻;当时俄军使用的燧发枪口径杂乱质量低劣,准确性很差,又由于天降大雨,已经无法可靠击发了,而土军却装备了性能先进的英制褐贝斯步枪;在装备和人数都居于劣势的情况下,俄军发起了刺刀冲锋,双方激战达12小时,土军遭重创,放弃阵地溃逃,伤亡、溺毙者达1万余人,而俄军仅死44人,伤300余人,真是越不怕死的越不容易死。  1812年拿破仑侵俄,在博罗季诺战役中,法军装备远胜俄国,俄军能依仗的只有勇气和刺刀,坚守拉耶夫斯基炮台的俄军经过一日激战后,仅剩92人。法军突入后,俄军用刺刀甚至火炮通条进行了最后的战斗,正是在这次战斗中,利哈乔夫师长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 ”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 俄军使用的枪刺虽然钢材质量低劣,但因为采用了三棱设计、螺丝刀式的平口刀尖,因而特别坚固,在俄罗斯的严寒中也不会折断,而且创口极难愈合,这些特点使俄国几百年来始终难以割舍对多棱军刺的热情。 1812年10月31日,俄土战争中的英雄,科特利亚列夫斯基将军指挥俄军利用暗夜掩护渡过阿拉斯河,偷袭了波斯太子阿巴斯指挥的波斯军队,结果在俄军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下,波斯军队军队损失惨重,全面崩溃。英国顾问克里斯蒂和威廉蒙蒂斯组织了坚决抵抗,但无济于事,他们双双阵亡。 此战,波斯人阵亡一万人,而俄军仅阵亡一百二十四名士兵和三名军官。俄军随后猛攻了英国工程师修建的连科兰要塞。由于要塞十分坚固,得到英法援助的波斯守军枪械精良,而俄军的M1808式燧发枪还没有普遍列装。 俄军经过五天血战仍无法攻克,最后用大量炸药爆破才取得成功。俄军损失惨重,士兵伤亡了三分之二,统帅科特利亚列夫斯基也在最后的冲锋中头部受重伤,濒临死亡。 攻入要塞的俄军因惨重伤亡而杀红了眼,在最后的短兵相接中,俄军的白刃战优势彻底碾压了对手,他们暴怒地用刺刀杀死了要塞中残存的4000名波斯士兵。 19世纪中期,后膛步枪和定装弹药在英法等先进国家的广泛装备,战场火力密度较以往大大增加,冷兵器加速退出,然而俄国人仍然执着于刺刀。除了民族气质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俄国于军工水平长期落后,步枪性能长期不如欧洲同类装备,只能依赖刺刀。 在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沙俄自造步枪质量很差,子弹打出去往往做布朗运动,毫无准头可言,这种火枪只能在远东欺负满清,连奥斯曼土耳其的装备都不如。所以那时俄军步枪很多是从不同国家进口的,口径都很不统一。直到到1715年,沙俄的M1715燧发枪才终于统一了19.8mm口径。然而因制造水平低下,自产枪支不能完全满足军队需要,仍不能摆脱进口依赖,到拿破仑战争时期,俄军枪支型号还很杂乱,有许多法国M1777、英国布朗贝斯之类不同口径的火枪。 后来俄军模仿西方技术,造出了M1808式燧发枪,但有些复杂的钢制部件还不能制造,只能用黄铜代替。  19世纪30年代,火帽逐渐开始替代燧石。但工业基础落后的沙俄无法量产火帽,直到1845才列装M1845式火帽步枪。而同时期德国已经装备了德莱塞后装线膛针发枪,英国列装了布伦瑞克线膛枪。克里米亚战争中,装备M1845滑膛枪的俄军被英法联军的线膛步枪打得一败涂地。 为了赶上西方的后装线膛潮流,俄国请美国枪械设计师博尔丹为他们设计一款后装线膛枪,博尔丹根据俄国军工当时的制造加工能力设计了一款活门式后膛闭锁的后装线膛枪,就是博尔丹1型。  但俄军对这款步枪并不满意,到了1870年,因活门闭锁而使操作变得复杂不可靠的博尔丹1型被采用旋转栓动技术的博尔丹2型取代,博尔丹还为俄军开发了专门的10.7×58mmR全金属定装弹,至此俄军才才真正拥有了一款和欧洲没有代差的步枪。  然而仅仅十年后,跨时代的筒仓式无烟火药连珠步枪问世,法国首先装备了采用这种技术的勒贝尔步枪,随后德国的弹仓式M1888也诞生了,感到自家博尔丹又落后了的沙俄请来了比利时设计师里昂·纳甘与本国陆军上校 谢尔盖·莫辛共同开发了7.62x54mmR无烟火药的莫辛·纳甘,再次追平了与欧洲的差距。 由于当时西方国家已经普遍为步枪换装可拆卸的剑形刺刀,俄国也意识到了其三棱军刺只能捅刺不能劈削,而且相对于剑形刺刀缺乏韧性易折断的局限,所以也想改进。但俄国钢材质量差,无法批量生产合格的剑形刺刀,于是他们的改进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就是再加一条棱,从三棱变成四棱,使之更加坚固。这样做符合俄国人的性格,这与后来他们说的:「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发RPG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发!”是一个逻辑。 俄国在博尔丹2型上使用四棱军刺,莫辛纳甘步枪也继承了这种军刺。然而在日俄战争中,一向对自己的白刃战水平非常自信的俄军却在与日本人的对刺中落入下风。本来,莫辛纳甘1891无论是枪长还是刺刀长度都优于日军的30式步枪,而且俄国人高大威猛,所以他们自信地认为近战中要五个日本兵才能打得过一个俄国兵。可是弓长岭和黑台沟两战,却颠覆了这种看法。对此,俄国人认为,刺刀对决不占优势的重要原因是日本人装备了30式刺刀,于是他们也打算改进,然而还未来得及实施,一战和革命就接连爆发了,面临诸多重大问题的俄国已经顾不上一把刺刀了。而后来斯大林对四棱刺刀的喜欢,使任何替换它的想法都失去了可能。 二战结束后,苏军换装半自动步枪,四棱军刺再一次赫然出现在现代化的SKS枪管上,至此,这把军刺已经在彼得大帝的注视下,伴随着《普列奥布拉仁斯基团进行曲》穿越了四百年的时空,随后,它的荣耀又在中国军队里延续了四十年。  1962年端着三棱军刺的 *** ,把挥舞牛腿弯刀的廓尔喀阿四捅了个落花流水,这也是这把军刺在退出历史舞台前闪现出的最后一道寒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谁发个俄罗斯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的详细说明图

基本设计该舰全长252米,宽28.5米,吃水9.1米,标准排水量19彼得大帝号舰尾000吨,满载排水量24300吨,续航力14000海里/30节,堪称世界巡洋舰之最。该舰外形类似于二次大战时的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具有明显的外飘船体剖面和丰满的尾部水线面。其首部细长,顶端上翘;尾部方形,上面是飞行甲板,下面是机库。它采用两座核反应堆和两座燃油锅炉的混合式动力系统。核动力装置和蒸汽动力装置以平行方式工作。其中两台核装置的总功率达8万马力,可以使该舰以24节的速度航行。两台蒸汽动力装置的总功率是4万马力,两装置如果并机使用;可以发出高达12万马力的总功率,使该舰以30节的全速前进。 反舰武器彼得大帝号反舰武器为20枚倾斜发射的SS-N-19超前甲板垂直发射井盖音速长程反舰导弹。该弹射程556公里,速度2.5马赫,有35千吨当量核装药和750千克半穿甲两种弹头。它采用惯性加雷达主动寻的制导方式,可以进行超视距对舰攻击,以打击美国的航舰编队为主要任务。40个发射装置可以多枚齐射,对敌舰进行饱和攻击。当进行超视距攻击时,该弹需要由本舰所载的Ka-25B舰载直升机进行中继制导。另外,该舰还有一座双联130mm火炮,射程29千米,射速35-45发/分,弹头重33.4千克,承担辅助的对海、对空任务。防空武器彼得大帝号防空火力空前强大,其配备型号之复杂在各国舰艇中绝无仅有。中远程为SA-N-6VLS系统,甲板下面共有12个该型导弹的垂直发射系统;每箱备弹8枚CADS-N-1近防系统,总计96枚。该弹即俄罗斯著名的S-300防空导弹的舰用型,射程100公里,速度6马赫。该系统可同时发射12枚导弹,迎击12个空中来袭目标。近程为SA-N-9VLS系统,共有2组。每组8个发射舱,每舱备弹8枚,总计备弹128枚。该弹射程15公里,速度2马赫,相当于西方的"海麻雀"。另外,该舰还有2座传统的双联装SA-N-4点防空导弹起辅助作用。该弹射程15公里,速度2.5马赫,全舰备弹40枚。如果来袭目标突破了上述三道防线,最后还有6座CADS-N-1近防系统进行终极拦截。该系统2座在前甲板,4座在后甲板,每个系统包括8枚SA-N-11导弹和1座双联30mm炮。导弹射程8公里,火炮射程2公里,每分射速4500发。在一艘战舰上装备种类如此为多、数量如此庞大的防空武器,全世界舰艇家族中独此一家。反潜武器彼得大帝号反潜作战分为四个层次,最外层由卡-27“蜗牛”反潜直升机担负。彼得大帝号舰首该机携有搜索雷达、吊放式声纳、声纳浮标以及反潜鱼雷和深水炸弹,可有效执行攻潜任务。第二层为SS-N-15远程反潜导弹,由2具533mm鱼雷发射管发射;射程120公里,采用惯性制导方式。该鱼雷管还可以发射40型反潜鱼雷。后两层分别为1座10管RBU12000和2座6管RBU1000火箭深弹发射器,射程分别为12000米和1000米;主要用于对付本舰前方较远距离的潜艇和舰体两侧的来袭鱼雷。电子系统该级舰因为没有装备相控阵雷达,其防空能力稍逊于美国舰体线图海军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而且不具备对陆攻击能力。但从苏联巡洋舰的作战使命考虑,全面衡量一下,它的综合作战能力并不在其之下。彼得大帝号无疑是其海上编队的作战和指挥核心,它的作用是其它舰艇无法替代的。雷达:"顶对"三坐标雷达用于对空搜索,C/D波段,对大型飞机的探测距离为366千米,对2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为183千米。另有一座"顶板"三坐标雷达用于对空/对海搜索,工作于D/F波段。火控则有"顶罩"(用于SA-N-6)、"十字剑"(用于SA-N-9)、"汽枪群"(用于SA-N-4)、"鸢鸣"(用于130mm舰炮)、"热闪"(用于CADS-N-1)等电子设备:主要有"锡人"光电跟踪仪、"穿碗"卫星通信系统、"冠锺"和"推锺"数据链;电子支援和对抗主要为"足球"、"酒瓶"、"击锺"、"锺夹"等。另有2座双联装PK-2型150mm箔条发射器。声纳:"马颚"舰壳声纳,主动搜索/攻击,低/中频;"马尾"变深声纳,主动搜索,中频,低速测深达150-200米。

彼得大帝如何在波尔塔瓦战役击败查理十二世的

 提到波尔塔瓦战役乃至整个北方战争,不能不讲交战双方的统帅——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和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前者被称作“武士国王”,后者则被尊为“俄罗斯之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很多,而其中之一就是他们都能称得上军事天才。因而,他们之间的鏖战备受世人瞩目。为了使读者对整个战役有个全面的把握,还得从出海口问题谈起。

  彼得对出海口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已超出军事和贸易层面,这是他的祖先无法企及的。为了“让西风吹遍俄罗斯大地”,彼得首先对腐而不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了刀。1695年3月,彼得率军直取亚速,但久攻不克,只得无功而返。翌年5月,再征亚速,守军很快败降。俄国船只从此可以出入亚速海,但仍无法进入黑海,因为俄国缺少一支与土耳其海军相匹敌的舰队。15年后,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彼得又不得不将亚速还给土耳其,这当然是后话了。可见,彼得打通黑海出海口的野心只能留给他的后代去实现了。由于此时的反土同盟行将瓦解,在完成欧洲考察并镇压射击军叛乱以后,彼得开始在俄国进行全面改革。改革之后,俄国富强了。出海口问题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南方不行,彼得就把目光投向了北方。1699年,彼得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同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正在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而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与萨克森、丹麦、波兰等国结成了“北方同盟”。另外,1700年8月8日,彼得得到了关于同土耳其缔结30年和约的报告,这使得俄国避免了两线作战。到此,反瑞战争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

  而此时的瑞典业已与英国、荷兰结盟,当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得知“北方同盟”国家准备对瑞作战之际,决定实施各个击破的方针。1700年2月,奥古斯特二世(萨克森选帝侯,自1697年起同时为波兰国王)率领萨克森军队包围了里加,但徒劳无功;丹麦人于3月以其主力侵入瑞典盟国好斯顿霍尔斯坦的领土。5月8日,在英荷联合舰队的积极支援下,查理十二率领43艘战舰、15000名精兵出其不意地在哥本哈根登陆,丹麦国王菲特烈不战而降,被迫于8月18日签订《特拉温达和约》,废除与俄、波的盟约,退出了战争。毫不知情的彼得于8月30日对瑞典宣战,于是决定俄瑞两国命运的北方战争正式爆发了。

  当然,北方战争的真正原因并非彼得在里加遭到了“许多令人不快的事”,也不是俄使臣们对瑞典所声称的:沙皇承担了同丹麦联盟的义务,必须对丹麦国王的敌人——瑞典国王作战。战争的原因是彼得想收复位于涅瓦河沿岸的俄国故土,冲向波罗的海。他认为自己的意图是正义的,并以正义的名义亮出了宝剑。但事实证明,当时的俄罗斯是在准备不够的情况下投入了与瑞典这个强大而又善于应变的敌人的斗争的公元1700年11月19日,俄罗斯兵败纳尔瓦这或许能够明白无误地证实了俄罗斯的弱势地位。

  纳尔瓦一战,使北欧政局立刻受到了影响,整个西欧的目光也开始集中于查理十二和瑞典身上了。这时,“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快要爆发了,路易十四和他的劲敌——海上国家英国和荷兰——都渴望争取瑞典为同盟国。如此,查理十二可以有三条取舍的途径:或者同俄国继续作战,或者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抑或同波兰的奥古斯特兵戎相见。究竟哪条途径正确,历史学界至今仍议论纷纷,仍莫衷一是,但当时的查理十二选择了最后一条途径。因此,他没对俄罗斯发动冬季攻势。他认为,吸取纳尔瓦战役教训的俄罗斯人没有能力进行真正的反抗,而波兰国王才是更为危险的敌人。于是,瑞典军队投入了反对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的斗争,查理十二的行动在战略上可能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注意到一点,就是沙皇彼得所具有的非凡意志力。当查理十二断定“莫斯科男子汉”已经完蛋了的时候,彼得却深信战争刚刚开始。接下来的瑞波战争(1701年6月至1706年末)使俄罗斯人获得了喘息机会,于是,彼得紧紧抓住这段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来组建并装备他的新军队。比如,1701年铸造了300门大炮。由于缺乏铜,其中有些铜是用教堂的钟铸造的。彼得把自己的武装力量投放到西北和西部两个战场,即波罗的海战场和波兰战场。查理十二军队撤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后,那里只留了1.5万人的瑞典部队继续作战。从1701到1704年,在波罗的海战场俄罗斯人通过一系列作战行动将瑞典人赶出了涅瓦河流域,占领了杰尔普特、纳尔瓦、诺特堡(奥列舍克),实际上夺回了17世纪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失去的所有土地。1703年5月16日,俄罗斯开始在涅瓦河口兴建圣彼得堡从1705到1708年,西北战场的行动相对消沉,而夺取圣彼得堡的尝试的失败也最终表明瑞典重新夺占波罗的海沿岸失地的愿望尚无法实现。

这上面有多少人都叫什么 世界名人图

你们都错了,左边那图纸的老人不是荷马,是阿基米德。一看就知道你们是互相照抄的,我的最全最正确,绝对的原装正版。这幅图的原名叫《与但丁讨论神曲》总共是103人,其实还有一个“名人”就是在甘地身边的克隆羊多利,在阳台上的4人是但丁和三个画这幅图的人,戴都都,李铁子,张安君。剩下的99人分别是:阿基米德,盖茨,崔健,列宁,贝利,关羽,图坦卡蒙法老,希特勒,墨索里尼,萨达姆,肖邦,赫本,雷锋,福特,卓别林,白求恩,高尔基,孙中山,邓小平,普希金,戴高乐,保尔,克林顿,彼得大帝,李小龙,马蒂斯,撒切尔夫人,丘吉尔,罗斯福,海明威,猫王,斯大林,达芬奇,马克思,恩格斯,罗伯特•卡帕,莎士比亚,莫扎特,成吉思汗,拿破仑,切格拉瓦,卡斯特罗,马龙白兰度,阿拉法特,梦露,周恩来,华盛顿,老子,毛泽东,林肯,居里夫人,罗丹,毕加索,凯撒,拉登,布什,帕瓦罗蒂,萨尔瓦多•达利,慈禧,乔丹,沙龙,陈纳德,查尔斯,安南,刘翔,齐白石,秦始皇,戈尔巴乔夫,东条英机,德兰修女,戚继光,米开朗基罗,梅兰芳,俾斯麦,戈尔泰,卢梭,宋庆龄,孔子,梵高,艾森豪威尔,劳特累克,柯尔尼留,甘地,李白,诺亚,爱因斯坦,托尔斯泰,安徒生,秀兰•邓波儿,泰森,普京,蒋介石,萨马兰奇,弗洛伊德,伊丽莎白二世,鲁迅

兼具美貌与力量的俄罗斯帝国第一代女皇,有哪些癖好

【俄国第一代女皇叶卡特琳娜一世,除了兼具美貌与力量,还是头号酒鬼】

前言

在俄罗斯历史上,有一个人号称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就是彼得大帝。马克思曾说,18世纪世界上共有两位伟大的帝王,一个是中国的康熙皇帝,另一个就是俄国的彼得大帝。他之所以备受后世尊崇,主要是他成功实施了各项改革工作,使俄罗斯得到发展壮大。但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娶了一个非同一般的女人,她就是叶卡特琳娜。

一代英主、俄罗斯帝国的奠基者彼得大帝逝世的当天,他的第二位妻子,也就是皇后叶卡特琳娜继位为俄国女皇,史称叶卡特琳娜一世(1725年—1727年)。叶卡特琳娜原来是一个牧师的女仆,在1702年俄军围攻马林堡时被俘,曾先后成为舍列麦捷夫和缅希科夫两位元帅的情妇。1703年,彼得大帝在缅希科夫家里见到她,为她的美丽、温柔所倾倒,于是她又成了彼得的情妇。

兼具美貌与力量的女人,得到彼得大帝的欢心

叶卡特琳娜不仅妩媚多姿,而且体格健壮,经常陪同彼得出征,颇得彼得欢心。1712年,彼得同叶卡特琳娜结婚: 1724年5月7日,又正式立她为皇后。在彼得为其妻子加冕所颁布的敕令中有这样一段话: "朕的亲爱的妻子叶卡特琳娜,一向心甘情愿,并出自其本意,随朕四处奔波,大力支持朕所从事的军事活动,从而给联以巨大帮助,丝毫未表现出一般女性所具有的弱点……”由此可见,彼得对她的赏识和信赖。

叶卡特琳娜爽快热情,随和大方。在餐桌上,她开怀畅饮,酒量过人。一桶伏特加摆在面前,她毫无惧色。彼得为了惩罚亲信而强使人们一饮而尽的“大号雄鹰杯”,从未难倒过她,故人们称她为“第一号酒鬼”。而且她体壮如牛,力大无比,甚至可以手持沙皇权杖的一端,伸直胳膊把它高高举起。陛下的副官中,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1925年初,52岁的彼得大帝病死于圣彼得堡,他选定的继承人,正是他的第二位皇后叶卡特琳娜。这位只适合做俄国军官随军情妇的女人,突然成为一个大国的君主,她似乎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

没有了约束,她如同释放的火山一样爆发了

叶卡特琳娜女皇即位伊始,曾信誓旦旦:她准备“在上帝的帮助下,把彼得开创的全部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但这不过是些应景的话,说说而已,因为她既没有治国兴邦的能力,也没有考虑国家命运的心思。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形影不离地生活在令人生畏的皇帝身边,不敢纵情行乐。而今,约束一旦解除,她内在的各种欲望便像火山一样突然迸发,毫无顾忌地过起花天酒地、荒yin无度的生活来了。这位四十三岁的妇人,体态丰腴,眼神贪婪,时常为宫廷近卫军的军官们大摆晚宴,席间像猛兽一样暴食狂饮,然后就把当夜的情夫带进了自己的寝宫。

新女皇只知寻欢作乐,全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于是便把朝政事务交给了她过去的情夫缅希科夫,科赠以“亲王”的头衔。1726年2月,成立了由缅希科夫主持的“ 最高枢密院”,女皇恩准不经最高枢密院同意,不发布任何谕令,参政院和各部都在她的管辖之下。这样,缅希科夫就独揽了俄国的朝政大权。缅希科夫曾是随同彼得征战沙场的老将,但他同样也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和经验。

他为了长久盘据高位,诱使女皇立彼得大帝的孙子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为皇位继承人,然后,再把自己的女儿玛丽亚许配给这位未来的沙皇。他以为这样,自己就可以皇亲国威的身份长久把持国政了。

结语

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叶卡特琳娜一世,在荣登女皇宝座的二年时间内,不顾死活地寻欢作乐,以至得了心脏病。1727年5月6日,在一次高烧后去世,年仅四十五岁。生前, 她曾给彼得大帝生了十二个子女,但大都天折,仅留下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名叫安娜,1725年远嫁给北德意志霍尔斯坦一一戈多尔普家族的一位亲王,生下一子,即为后来的彼得三世(1761年—1762年) ;另一个名叫伊丽沙白,以后也当了俄国的女皇(1741年—1761年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提醒删除

俄罗斯圣皮德堡简介

圣彼得堡(前苏联时叫列宁格勒)是沙皇时代的首都。沙皇时代的古老建筑随处可见,既壮观又精美。楼房外墙上几乎都有形态各异的雕塑,街心花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青铜人物雕像。圣彼得堡可供游览的景点太多了,而且非常美。俄罗斯圣彼得堡二战纪念碑(图片2)这座城市就是作为首都而建设的。其独一无二的特性也正在于此——城市在一片空旷的地带兴建起来,位于涅瓦河岸边,这里有很多汇入芬兰湾的涅瓦河支流。圣彼得堡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北方的威尼斯”:因城市中拥有大量的水道、河流和桥梁而得名。圣彼得堡涅瓦河风景(图片3)圣彼得堡俄罗斯联邦第二大城市,位于波罗的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是俄罗斯联邦列宁格勒州的行政中心,它座落在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口,由涅瓦河三角洲上的近百个岛屿及河漫滩组成。包括卫星城和郊区共占地1350平方公里,有人口500万。整座城市由40多个岛屿组成,市内水道纵横,700多座桥梁把各个岛屿连接起来。圣彼得堡的奠基人彼得一世的构想,这个城市应该成为“通向欧洲的窗口”。而这里真的成为了俄罗斯“最欧洲化”的城市。它与莫斯科完全不同,后者是靠自身慢慢地成长、发展起来的。圣彼得堡从一开始就按照整体规划和明确布局进行建设。因此,城市的中心直到今天都保存完好。圣彼得堡能够作为一个历史中心载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也是不无原因的。2 历史名城圣彼得堡俄罗斯圣彼得堡历史 始建历史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 年,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市名源 自耶稣的弟子圣圣彼得堡徒彼得。1712 年,圣彼得堡成为俄国首都。其后 200 余年,它始终是俄罗斯帝国的心脏。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芬 兰湾东岸,涅瓦河河口,是俄罗斯第二大城、重要的工业中心和 交通枢纽。城市发端于1703 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兔子岛上 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后扩建为城,称圣彼得堡。1712 年俄国首都 从莫斯科迁到这里,持续200 余年。1914 年改称彼得格勒,1924 年列宁逝世后又命名为列宁格勒,1991 年苏联解体后恢复圣彼得 堡旧名。涅瓦河三角洲上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水道和运河,把大地 分割成近百个小岛,靠400 多座桥梁相连,使圣彼得堡具有独特 的“水城”和“桥城”景观。中心城区在大涅瓦河南岸,全市最 繁华的涅瓦大街横贯城区,海港、河港和各类工厂分布在外围的 瓦西里耶夫岛区、彼得格勒区和维堡区,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罗斯 古典建筑群和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如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要塞、 冬宫与皇宫广场、夏花园与夏宫、海军总部大厦、圣伊萨克大教 堂、十二月党人广场、斯莫尔尼宫、俄罗斯博物馆、喋血教堂、 驷马桥、

走进爱沙尼亚(所发图片均为原创)-彼得一世之屋

塔林 历史 最悠久的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从塔林市长手中以1,400卢布购买了这座17世纪的建筑。从1714年起,沙皇和他的妻子凯瑟琳一世在这里住过几次,房子旁边建了一个小型的花园,成为卡德里奥公园的基础。彼得一世去世后,房屋被遗弃失修。亚历山大一世皇帝1804年访问塔林,根据他的命令,彼得的故居经过整理,并于1806年作为一家博物馆开放。彼得一世博物馆自1941年以来一直是塔林市博物馆的分支机构。也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的物品都是原始的,有一部大约20分钟的电影,介绍了房屋的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