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李傕、郭汜采纳了贾翊的计策,率兵进攻长安,打败吕布,逼死王允,控制了汉献帝。但是最终使得许多朝廷大臣被杀,长安变成了人间炼狱,汉室终于名存实亡。袁绍占据冀州后,任用沮授为从事。
三国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是谁
三国中挟天子以令诸侯,被挟持的皇帝是汉献帝,他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
刘协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刘协后来逃出长安。
建安元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
扩展资料:
引证解释: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三国志-武帝传》:“建安(196-220)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
《南史·梁纪上·武帝上》:“今以 南康 置人手中,彼挟天子以令诸侯,节下前去为人所使,此岂岁寒之计。”
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演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是谁
三国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是汉献帝。
东汉末年,汉室日益衰弱,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曹操将献帝迎至许昌,并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对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联合东吴抵制曹操。
汉献帝是汉灵帝的第二个儿子,其母为王美人,面容姣好,出身于名门大家之后,但由于灵帝的中宫之主是何皇后,史上有名的悍妇,王美人将年幼的刘协生出后不久就被何皇后毒死。
从此失去母亲的刘协就生养在其祖母董太后宫中,后东汉政局不稳,军阀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公元234年,刘协逝世,终年54岁,死后被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
刘协一生经历坎坷,刚出生不久就丧母,后未成年又丧父,此后宫中大乱,宦官犯上。割据军阀势力并起。直接威胁着东汉政权的稳定,董卓进京之后又被立为皇帝,此时刘协刚刚九岁,刘协虽贵为天子,但也不得不仰人鼻息苟且活着,自己的宠妃董贵人、伏皇后等要么被绞杀,要么就被幽闭致死,甚至祸及族人。
回望刘协的一生或许他最为轻松地时代恰恰是他被废为山阳公之后,看破政治上的云谲波诡,时势的尔虞我诈,勤耕于田亩之间,享受着一个普通人的自由,以致今天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刘协的故事。
扩展资料:
挟:挟辅;
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解释
原指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因为当时是后汉,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名协的天子即(刘协)去命令别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谁的计策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一条计谋。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是毛玠提出的,其实原来不是这么说,而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是用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把那些不听从号令的人都收服自己名下,成就霸王之业,霸王之业并非帝国之业,他不是要统一全国,只是想成为一方霸主。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是何?
"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大的作用是其号召力!打仗打得就是人心!出师有名,就可以从一开始就占据道德的制高点!而战争的本质又是经济力量的抗衡,"修耕植,畜军资",保证粮食充沛,兵器完备,那么霸王之业可期!
挟天子以令诸侯释义;
挟,挟持、裹挟,本义:绑架天子号令天下诸侯。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在东汉末年,军事占领并不能完成对一个地方的实际掌控,只有赢得了豪强们的认同,才能拿到经济大权,才有钱供养军队,也在完成了对地方的真正掌控。
三国时期有三个人先后提出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是谁
三国时期,有三个人提出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是谁?
第一个说这话的人是贾翊,他是凉州姑臧人,本是董卓部将。董卓死后投,他投靠了李傕、郭汜。这个时候,王允要清算董卓的余党。李傕、郭汜心中不安,打算各自逃亡。贾诩劝说道:“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他的意思是:如果他们抛弃部众独自逃命,一个亭长就能把他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能够成功,就尊奉朝廷号令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也正是因为他的这几句话,把东汉彻底推向了深渊。
李傕、郭汜采纳了贾翊的计策,率兵进攻长安,打败吕布,逼死王允,控制了汉献帝。但是最终使得许多朝廷大臣被杀,长安变成了人间炼狱,汉室终于名存实亡。
贾翊说的虽然是“奉朝廷以正天下”,但基本意思和“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太大的差别。
第二个说这话的人是沮授,他是广平人,袁绍手下的谋士。 沮授少有大志,擅于谋略”。袁绍占据冀州后,任用沮授为从事。他经常对袁绍提出良策,可袁绍基本没有采纳,算是明珠暗投。
兴平二年,汉献帝被李傕、郭汜追赶得四处流浪,辗转到了河东。沮授建议袁绍道:“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惜袁绍觉得有天子在身边,是一个累赘,他还要早请示,晚汇报,实在麻烦。因此袁绍拒绝了沮授的建议,让曹操捡了一个便宜。
第三个说这话的人是毛玠。他是陈留平丘人,曹操的麾下。他对曹操提出要“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的策略,对曹操而言,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毛玠的意思是,应当拥戴天子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致力于耕植业,积蓄军用物资,这样,称霸称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曹操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转调他为幕府功曹,让其专管选用人员之事。从这里可以看出,袁绍远不如曹操能明断是非,以及接纳谏言的心胸。后来袁绍败走曹操手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谁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演义》挟天子以令诸侯故事梗概: 在曹操刺董失败之后,一路逃命陈留寻找自己的父亲,在逃亡过程中,曹操刺董的事迹已传遍四海之内,因当时董卓弄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无力抵抗,终有一人做出此英雄事迹,虽败犹荣,天下豪杰更是仰慕佩服。 逃到陈留之后,曹操就揭竿起义,天下豪杰慕名而来,而曹操却有贤主明君之能,麾下更是人才济济,武将有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张辽等将,文将有荀彧,郭嘉,程昱,司马懿等人,有这些忠义之人一心辅佐,曹操的势力日益壮大,以神速般崛起,可谓声势滔天。 而当时的大汉名存实亡,奸臣当朝,汉献帝刘协也并非昏庸,苦于无人辅佐,当朝大臣人人但求自保,又遇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把弄,又是战火逃亡,汉献帝早已成惊弓之鸟,各路诸侯均无视此天子存在,不灭,也不助,唯有曹操看透当中玄机,前往护驾,并以一碗肉汤深得皇上之心。 当时的汉献帝对曹操也无戒心,甚至以为曹操是忠良之士,等曹操的人进入朝堂以后,曹操便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势力,以至于皇帝无力去反驳曹操的任何一个决定,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是谁
汉献帝刘协。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
建安五年(200年),刘协不满曹操大权独揽,不甘心作为傀儡,乃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结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
伏皇后畏惧曹操,于是写信给她的父亲伏完,尽数曹操残暴不仁之事,希望伏完能够效仿董承,铲除权臣,但伏完始终未敢行动。
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后要求其父伏完诛杀曹操的密谋败露,曹操要挟献帝废黜伏皇后,并代献帝写好了废黜伏皇后的诏书。接着,派御史大夫郗虑拿着诏书,同尚书令华歆一起带兵包围皇宫搜捕皇后。
伏皇后被幽闭而死,刘协与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百余人被处死。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威逼刘协立其女曹节为皇后。
扩展资料:
后来汉献帝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居住在山阳城(今焦作)。他倍感世态炎凉,人生如梦,超凡脱俗,大彻大悟,遂抛弃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虽当过窝囊皇帝,却变为称职“郎中”。
身融入田园山水,心远离深宫重楼,涉足农桑,访贫问苦,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由此流传下了很多传奇故事。焦作一带的民众为了纪念他,形成了许多有趣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刘协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谁
应该是曹操!
你好,历史上普遍认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掌控汉献帝用来命令诸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