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前派反对院派的陈规,有的作品呈现忧郁的情调。1848年皇家美术学院的三个学生组成了绘画团体,称为拉斐尔前派。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基本上以写实的传统风格为主,画风审慎而细致,用色较清新。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他们将自由和个人责任视为不可分离的。拉斐尔前派的代表作品《觉醒的良心》是威廉·霍尔曼·亨特的作品,显示了拉斐尔前派的特点。
拉斐尔前派有什么特点
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大多具有画风严谨,笔法精细,用色清新,光线明亮,风格鲜明的特点。在创作题材上多半选择有关道德或宗教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拉斐尔前排派,包括哪些主要艺术家
拉斐尔前派是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美术改革运动。拉斐尔前派,最初是由3名年轻的英国画家亨特、罗塞蒂和米莱斯所发起组织的一个艺术团体,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基本上以写实的传统风格为主,画风审慎而细致,用色较清新。拉斐尔前派反对院派的陈规,有的作品呈现忧郁的情调。拉斐尔前派包括的艺术家中代表人物有:1、弗雷德里克·乔治·史蒂芬(Frederic George Stephens),评论家2、詹姆士·柯林(James Collinson),画家3、托马斯·伍尔纳(Thomas Woolner),雕刻家、诗人4、伯恩·琼斯。
拉斐尔前派是怎么诞生的
19世纪40年代,皇家美术学院的一批学生为了反对当时皇家美术学院陈陈相因、缺乏创造的陈腐画风,要求复兴英国历史画传统,以拉斐尔以前的早期文艺复兴艺术为榜样,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念,忠实于自然,发挥艺术的社会道德作用。1848年皇家美术学院的三个学生组成了绘画团体,称为拉斐尔前派。这三个学生是亨特、罗赛蒂和米莱斯。应邀加入这个团体的画家还有几个画家、雕塑家和评论家。
拉斐尔前派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拉斐尔前派的艺术特点: 1、以确实存在的概念来表达 2、专注于研究自然的状态 3、 要对以前的艺术中直接、认真而真诚的态度感同身受,并排斥那些陈腐的、自我炫耀的、死记硬背的态度4、要创作出非常好的画和雕像。他们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在他们看来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Mannerist)画家,主张回归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出大量细节、并运用强烈色彩的画风。
拉斐尔前派的介绍
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又常被译为前拉斐尔派,是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美术改革运动。1拉斐尔前派最初是由3名年轻的英国画家亨特、罗塞蒂和米莱斯所发起组织的一个艺术团体,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基本上以写实的传统风格为主,画风审慎而细致,用色较清新。拉斐尔前派反对院派的陈规,有的作品呈现忧郁的情调。代表人物有:伯恩·琼斯等。1拉斐尔前派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如: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维也纳分离派、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等等,甚至20世纪70年代后的一些当代绘画作品亦受其影响。
拉斐尔前派的主要特点
拉斐尔前派的原则为以下四条:(一)要以确实存在的概念来表达;(二)要专注于研究自然的状态(三)要对以前的艺术中直接、认真而真诚的态度感同身受,并排斥那些陈腐的、自我炫耀的、死记硬背的态度(四)要创作出非常好的画和雕像。 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他们将自由和个人责任视为不可分离的。不过,他们尤其著迷于中世纪的文化,相信中世纪文化有着后来的时代所失去的正直精神和创造性。后来强调中世纪文化的观点,与强调独立观察自然状态的现实主义产生了冲突,原本拉斐尔画派里认为这两者是能互相配合的,但在冲突产生后画派一分为二,现实主义派由亨特和米莱领导,中世纪派则由罗塞蒂和威廉·莫里斯等追随者领导。不过冲突并不是完全的,两派都相信艺术的实质是心灵上的,反对库尔贝唯物的现实主义以及印象派。 为了复兴15世纪艺术光辉的色彩风格,亨特和米莱发展了一种绘画的方法,用稀薄的透明颜料(Glaze)覆盖在潮湿的白色表面上,以此让颜色保持如宝石一般的透明度和清晰度。这种色彩鲜明的强调是为了对比早期那些过度使用沥青的英国画家,沥青会产生出浑浊而不固定的黑暗区块,而这正是拉斐尔前派所轻视的。
拉斐尔前派的代表作品
《觉醒的良心》是威廉·霍尔曼·亨特的作品,显示了拉斐尔前派的特点。《圣母领报》是罗塞蒂的作品,不拘成法、单纯而又奇特,于宗教情绪中揉入了对性爱的迷恋,体现出他艺术的基本特色。《冈妮芙皇后》是威廉·莫里斯的作品,从极富浪漫气息的装饰性色彩中可以看出,画家虽未完全脱离古典画风的影响,但已有了浓郁的浪漫特点。《奥菲丽娅》是约翰·艾佛雷特·米莱的成名作。拉斐尔前派的代表作还有亨特的《世界之光》、《被雇的牧人》、《信徒避难》《罗马妇女》;罗赛蒂的《终于见面》《白昼之夜》、《圣母领报》;密莱斯的《盲女》、《基督家庭》、《释放出狱》等。